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理财保险 > 杨凯生:互金需控制试错成本,勿漠视金融规律-杨凯生

杨凯生:互金需控制试错成本,勿漠视金融规律-杨凯生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日期:

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最新资讯《杨凯生:互金需控制试错成本,勿漠视金融规律-杨凯生》主要内容是杨凯生,杨凯生称,如果还是在名词概念上兜圈子,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也不利于控制和减少发展过程中的试错成本。”“任何一项文明的进步,都是在不断试错的基础上实现。互联网金融发生波折难以避免,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创新、阻碍进步。关键一点是,一定要控制好试错的成本,不能让它超出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杨凯生称,如果还是在名词概念上兜圈子,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也不利于控制和减少发展过程中的试错成本。”

“任何一项文明的进步,都是在不断试错的基础上实现。互联网金融发生波折难以避免,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创新、阻碍进步。关键一点是,一定要控制好试错的成本,不能让它超出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 7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在第六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表示。

杨凯生:互金需控制试错成本,勿漠视金融规律

随着P2P网贷平台问题频出,今年4月,国务院牵头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P2P成为监管重点。受到互联网金融形象和信誉污名化影响,用“金融科技”来代替“互联网金融”渐成业内说法。

杨凯生批评了这种改名换姓的做法,指出要摒弃对新名词追崇的心理,不要一味追时髦赶风头,要看到事情的本质,只要从事金融业务,就要按照现行的金融从业规则办,要接受必要的金融监管。”

“如果还是在名词概念上兜圈子,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也不利于控制和减少发展过程中的试错成本。” 杨凯生称。

除了科技金融外,区块链也成为论坛讨论的重点,作为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业界认为未来有望重塑金融业。

在杨凯生看来,区块链确实有可能使互联网的功能从信息传递转化为价值传递,若实现转化,对金融生活乃至社会生活,将带来远比当下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更巨大的改变。

与此同时,杨凯生也担心对于区块链的认知再次陷入类似互联网金融的片面性误区,他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宣称区块链去中心化,是否或多或少存在既想从事金融活动,又不想接受金融监管的倾向?”

“尽管区块链技术从概率上看,发生篡改记录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如果发生了集团性的行为,尤其是在一些私有链中,是否有可能发生?。更重要的是,如果区块链当中一些交易的逻辑、规则,事先就存在有意无意的漏洞,那面临的安全性挑战仍然是巨大的。”杨凯生表示。

杨凯生引用了美国IT研究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的报告,报告内容指出:一种区块链的狂热传染病已经侵入了金融服务行业,投资者在制定未来两年投资方案时,可能要允许区块链项目出现90%的失败率。

杨凯生称,自己并非否认区块链的重要性,更不是反对对区块链做进一步的探索,他希望在推动区块链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科学的认识,力戒浮躁,要坚持两分法,避免片面性。

今年2月,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及,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人民银行已经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已经专门成立了关于区块链的研发工作组。

以下为杨凯生发言实录:

任何一项文明的进步,都是在不断试错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这是一条规律。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规律,在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成长过程中,发生一些波折、问题,也许就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否定了创新、阻碍了进步。但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控制好试错的成本,不能让它超出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

当前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是对试错成本的控制

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就是为了防止在互联网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实际上这就是对试错成本的一种控制。

要减少试错成本,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出现问题后要及时地、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否则在不经意间,就会被同一块石头连续绊倒几次。

前一阶段,互联网金融业发生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借贷和理财业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平台,甚至有一定数量的公司跑路了。对于其中蓄谋欺诈和涉嫌犯罪的公司及人员当然应由司法部门去依法处理。但我认为,其中也有一些人最初也许并没有什么主观恶意。当时,他们就是以为自己站在了风口,以为自己真的是可以随风起飞了,他们的思想方法出现了偏差。他们把对金融规律的漠视及悖离当成了开拓和创新,他们把忽悠和鼓吹当成了营销和宣传。

如果说在当下,对于一些急于追求所谓“成功”的年轻人来说,这里面还有些许可以理解的因素的话,那么对于我们有关方面、有关部门,对于一些专家学者包括一些媒体来说,也许需要总结反思的东西应该更多。

用“Fintech”的叫法替代“互联网金融”没有必要

现在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似乎仍然还没有完全改掉那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例如关于Fintech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的提法,和Fintech的叫法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现在也许是互联网金融的形象和信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名化影响,一些人就不约而同开始用“金融科技”来代替“互联网金融”了,希望能够通过这种说法的改变,来实现与原有问题的切割。

我认为,这既没有必要,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实“互联网金融”这个名词,在我国已经广为人知,在一定程度上它有通俗易懂的特点,而且对于它的内涵定义也已有了权威、规范的说法。有关部门的文件中明确“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我们大可不必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出了一些问题就去改名换姓,也不必去咬文嚼字地死抠什么互联网金融的落脚是金融,Fintech的落脚是科技等等。关键是,我们一定要摒弃那种莫名的对于新名词的追崇心理,不要一味地追时髦、赶风头,要注意透过表象看内容,看事情的本质。

无论叫什么名称,只要是从事金融业务,就要按现行的金融从业规则办,就要接受必要的金融监管。如果还是在名词概念上兜圈子,那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也不利于控制和减少发展过程中的试错成本。

对区块链的认识要避免再次陷入片面性、绝对化的误区

区块链这个话题,现在越来越热了。从区块链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它确实有可能使得互联网的功能从信息传递转化为价值传递。如果真能顺利地实现这一转化,它对人们经济生活、金融生活乃至社会生活,将带来远比当下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更加巨大的影响和改变。

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的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都开始投入相当精力来研究区块链问题,都在探索未来金融市场有没有可能完全建立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全球不少大型金融机构已经提出了不少有关区块链技术的专利申请。国际上的一些银行在去年已经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技术联盟,这些银行希望能一起编制出一个适用于银行业的开源、通用的“共享账本”,用于今后金融机构间的交易及其资产登记和清算等等。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已专门成立了关于区块链的研究工作组,中央银行也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据透露,人民银行已在组织力量进行数字化货币的研究。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尽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未真正起步,但区块链概念目前已从金融领域开始向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延伸,例如用于慈善捐赠和医疗服务等等。市场上也有不少人正争相投资于涉及区块链概念的相关公司。不少宣称是搞区块链的公司动辄宣布自己已完成几轮融资,估值已达到多少多少。

面对这样的情势,值得高兴的是我国的创新活力看来并不逊于一些发达国家,市场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强大。值得担忧的是,我们对区块链的认识,有没有可能像几年前对互联网金融一样再次陷入一种片面性、绝对化的误区,从而在发展过程中增加更多无谓的试错成本。如真是那样,对区块链的健康发展将是有害而无益的。

例如,我们现在常说区块链的最大特点是去中心化。诚然,理想化的区块链系统,是由许许多多节点组成的点与点的网络结构,它似乎既不需要中心化的硬件设备,也不需要任何管理它的机构。但是相关区块链的技术标准、交易指令格式,以及涉及到金融活动实名要求所带来的区块链交易参与方的身份认证和准入许可,是否还需要有一种“中心化”或“类中心化”的机构去制定和规范呢?R3目前形成的这种金融机构间的技术联盟,算不算是一种“类中心化”机构呢?这些问题似乎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厘清。简单地宣称去中心化,是不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种既想从事金融活动,又不愿意接受金融监管的倾向呢?

还比如,我们现在常说区块链的一大长处在于任何活动痕迹的均可追溯并不可篡改。这主要说的是区块链交易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参与R3工作并专门负责向媒体和公众解释这一区块链技术联盟的Charley Cooper先生直言不讳的说:“比特币强硬派说安全性不可能崩溃,可是我这么久都没发现任何不能崩溃的东西”。我认为Cooper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否则就无法解释一些比特币平台为什么会垮台,就无法解释曾创造了耀眼业绩的众筹区块链项目为什么也会遭到黑客攻击,从而发生了具有重大影响的“The DAO”事件。我们应该注意到,尽管区块链技术从概率上看发生篡改记录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如果发生强力的集团性行为,尤其在一些私有链中是否有可能发生,也还需要观察。更重要的是,如果区块链中一些交易的逻辑规则事先就存在着有意无意的漏洞,那面临的安全性挑战就是巨大的。

再比如,我们常说由于通过区块链进行支付是由交易双方直接完成的,跳过了以往所必须的中间环节,因而它的效率将获得非常大的提高。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目前的区块链技术水平还要有几个数量级的提升才行。比如狭义的区块链全网播报耗时很长,每秒只能处理个位数的交易,而传统金融机构每秒的交易量往往多达几千笔。据了解,目前最大的区块链比特币网络,日均交易量也仅20余万笔,甚至还出现了一笔交易经过了十几小时才予确认的情况,而一家大银行的日均交易量往往超过1亿笔。

我之所以讲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否认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也并不是否认其有关技术一定会不断有所突破和改进,更不是反对对它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而只是希望在推动区块链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科学的认识,力戒浮躁,要坚持两分法,避免片面性。

美国著名的IT研究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的一份报告指出,“一种区块链狂热传染病已经侵入了金融服务行业”,报告还指出投资者在制定未来两年的投资方案时,“可能要允许区块链项目出现90%的失败率”。这些判断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金融的进步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试错的过程,但由于金融业具有巨大的风险外溢效应,其试错成本更要严格把控。从互联网金融到Fintech,从大数据到区块链,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创新会日益加快,金融产品也会日趋复杂。

在可预见的未来,各种新名词、新概念也必然会更多的出现,如何坚持辨证地看待事物,如何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如何做到避虚就实是减少金融创新试错成本的关键所在,也是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健康发展的基础所在。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