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初,毛主席就曾提出著名的“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其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此论一出,全国民众争相传阅,莫不欢欣鼓舞,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历史上最早提出“持久抗战”思想的人其实是湘军宿将,晚清名臣刘坤一。
刘坤一,太平天国运动时加入江忠源的楚勇(曾国藩湘军的主力之一),后因屡立战功被清廷升为知县、知州、知府、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两广总督及两江总督等职务,晚年又被任命为南洋大臣,是晚清后期洋务运动的领袖。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坤一曾率六万湘军(不同于曾国藩的湘军,此处指的是湖南的地方军队)出关与日军决战,但以失败告终。鉴于参战的陆军屡遭失败,而且海军方面——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廷逐渐倾向于向日本求和。中日商讨签订《马关条约》,将要赔款割地之时(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等岛屿),刘坤一曾上书表示坚决反对:“辽、台并失,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
另外,他还明确提出:“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持久作战之要,抱一决死战之念,鼓动军心,是最优选择:‘持久’二字,实为制倭要著。诸将一闻和约,义愤填胸,必欲一决死战。坤职在兵戎,宗社所关,惟有殚竭血诚,力任战事,此外非所敢知!”意思就是说割地赔款不如和日本死战到底,因为日本是劳师远征,战线极长,而且资源短缺,兵源匮乏,只要坚持持久作战,不断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中国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惜的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刘坤一的“持久抗战”思想并没有被清廷采纳,由于慈禧太后等人一味求和,所以清廷终究还是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致于五年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对清廷颇为失望的刘坤一毅然加入“东南互保”行列,与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袁世凯等人一起拒不奉诏救援北京。
毫无疑问,时隔三十多年(1937年)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在很大方面上是汲取了刘坤一“持久抗战”思想的精华,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指导性思想。所以,当我们论及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功劳时,也不要忘了另一个时代先驱人物——刘坤一。
(文章由历史人物故事会原创,投稿邮箱:brad116@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