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经济观察报 文/周子崴最近,老林(化名)把自己的日程排的很满。刚刚在北京见完合作伙伴,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往上海。现在,他正迫不及待地跟同行、朋友、专家乃至政府官员聊天,毕竟在开展新业务的当口,有太多事情是他不了解的。
老林工作的公司要“转型”了,此前,这家民营企业以西部地区环保工程设计、建设为主业,一年两单大项目足以让公司过得不错,不过现在,好日子却过去了。
随着PPP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开来,老林的公司能够接到的“大项目”越来越少,漫长的经营回款期,独自承担高昂的融资成本,这些都仿佛是树立在老林这样的民营企业人面前的巨大门槛。
老林告诉经济观察报,公司所面临的困境不是个案。虽然已经开展了两年有余,但许多民营企业似乎仍然没有找到介入PPP项目的合适切入点。
涉足PPP碰壁
4月11日,老林在北京见到了他的老朋友,这一次,他是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来的。作为一家设计工程类公司,在公司决定新开展小型水处理设备产品业务之后,老林觉得“压力山大”。
在此之前,老林所在的公司主业是环境工程、自动化控制工程,虽然算不上大公司,不过在西部地区浸淫多年之后,公司拿项目的能力不差。“大大小小的项目做下来,公司其实发展蛮好的,以前每年有两个几千万或上亿级别的项目,日子就能过的不错。”
在以前惯常的EPC总包模式下,虽然融资成本一样高,但项目进行过程中并不需要担心现金流的问题。“20%的款先打过来,项目做一半再来20%,剩下的款项两三年的回款期也就回来了。比如七千万的项目一次性先打过来两千万,我们当天就要发奖金了!”老林回忆说。
不过随着PPP项目在全国铺展开来,情况却发生了改变。“红头文件下来,大点的项目都按照PPP的模式运作,这些对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难度太大。”老林介绍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型项目融资模式,它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项目PPP融资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主要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的力度而不是项目投资人或发起人的资信来安排融资。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财政部、发改委、住建部、交通部等中央部委相继出台近50个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向社会公布了PPP工作通知、操作指南、合同指南等内容,完善了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特许经营等配套管理办法,PPP制度体系框架初步完成。按照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的规定,在PPP项目执行阶段,社会资本依法设立项目公司,项目融资由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负责。“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应及时开展融资方案设计、机构接洽、合同签订和融资交割等工作。”
与此同时,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经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职责,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投资回报。“PPP本意当然是推广有现金流的东西,就包括供电供暖供水供气,还有高速公路,至于土地整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绿化什么的短期难以产生现金流也就很难称得上真正的意义上的PPP”,对于西部开展项目的一些观察令老林颇感困惑。“民营企业一般处于劣势,政府处于强势,政府可能把期限拉得很长,站在民营企业的角度,回款回得慢了,就需要解决除银行贷款之外有没有融资途径的问题。”中部地区一位深耕PPP项目的中介机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我们等不起,一个项目的运营期限太长,比如30年的回报期限,可问题是民营企业能够存活30年的又有多少呢?”老林说,加之民营企业本身融资成本较高,老林直言,公司已经“不敢”碰这类项目:“过去一年基本没有开展新的项目,公司最近的一单大项目还是2014年年底做的,所以现在也是想再找找新的商机。”
国企的游戏
“我一直记得去年参加的一次政府办的推介会,现场来了几十家国企的代表,只有一个民营企业的代表参加,这个代表现场表态对PPP很感兴趣,不过说的很含糊其辞,言下之意‘我们没兴趣’”前述中介人士说。
事实上,上述情景似乎与老林所说的形成暗合,老林告诉经济观察报,他所接触到的几家民营企业同行都处于观望状态。
与之相反,在PPP领域,国企已然成为主流玩家,已开始迅速“抢占”各地商机,央企领衔下的PPP样本层出不穷。有趣的是,一直到现在,中节能几年前在江西的“大手笔”仍令老林印象深刻。
2012年3月,中节能与江西省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共同投资10亿元成立了中国节能环保投资发展(江西)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在江西省的节能环保业务。在半年时间内,对全省94个工业园区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规划,并先期签约28个项目。江西省计划3年内分批完成102个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日处理规模达到250万吨。除部分已建或自建项目外,根据合作协议,中节能将对其余69个项目打包进行投资、建设、运营,双方将合作投资146亿元。“在这种形势下,现在的玩法是我们要是想继续做项目就必须跟着央企的路线走。央企国企吸引低息贷款,我们跟着分一杯羹,”老林说,“前天我们还在北京跟央企龙头谈合作的事。用类似于分包的方式,从央企手中承接一部分项目的建设。”不过,这种方式的达成仍然很有难度,老林介绍到,要被央企接纳为“小伙伴”,除非有独特的技术资质或产品类的优势,对于很多民企来说,都有较大难度。“要么有自家品牌的产品,要么有专利,这么一来央企就比较好把你吸纳进来。这也是我们现在希望自建产品品牌的原因,实际上还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去引进国外的专业技术,就相当于做了一回‘搬运工’,但是还是有难度。”老林说。
除此之外,这样的公司只能去找那些没有做PPP的小项目,这意味着小项目上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反正以前那样的好日子是没有了。
“定心丸”
在老林看来,民企做PPP在融资和与地方问题的沟通方面都存在问题,一方面,可获得的融资成本较高令企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民企在政府面前处于弱势,沟通成本也相应提升,具体而言,项目的收益率多少主要还是“政府说的算”,目前,资金回报率太低,而且在一个相对长的投资期限里,民企缺少一颗“定心丸”。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两会期间,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表示,从当前财政部已推进的两批PPP示范项目执行情况来看,民营资本确实参与比例较低。其总结三大原因,除结构性问题、历史发展现实所导致在一些行业领域内民营资本与国企比例不协调以外,第三个原因则是民营资本对政府诚信履约信心不足。PPP项目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政府履约责任和能力至关重要。如何在体制机制上保证民营资本合理投资回报不受政府换届、换人的影响这很关键。
与民企相比,央企做PPP最大的优势在于和地方政府沟通成本更低,以及更容易获得相对低廉的融资成本:“央企能够拿到政策性贷款,现在还有一种玩法是,项目挂靠到央企之后,再跟当地银行谈,通过一些理财通道给项目做低息融资。”
钱从哪儿来?以地方政府“降杠杆”为主要思路的PPP似乎又回到了融资这个老话题上。近日,财政部联合建设银行、中国人寿等10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运行1800亿元基金的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公司正式成立。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表示,1800亿元的中国PPP融资支持基金主要作用是提高PPP项目融资便利性,降低PPP项目融资财务成本。
事实上,一些金融机构也试图借此寻找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年末,中信信托与宁波市政府合作组建管理公司运作宁波PPP投资基金。该基金采用有限合伙模式,总规模250亿元,期限15年。在投资项目层面,该基金以市场化原则参与宁波市PPP项目的竞标,通过对存量和增量PPP项目的管理获取收益。
不过一些信托业人士认为,信托公司参与PPP仍然面临难点。北方某大型信托公司战略发展部人士对参与PPP的问题颇感烦恼,“我们也想在PPP融资方面参与一些,不过到现在公司都没有完整做过一单PPP项目。”
与上述民企的担忧类似,信托机构也需要一颗“定心丸”:“信托公司资金端和资产端肯定要匹配靠谱的收益率,收益率水平只是一方面,问题是,你怎么让我相信你能承担这个收益率水平?”
他指出,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发行信托计划参与PPP项目,投资形式包括股权、债权,不过“像供水供暖供气供电这类香饽饽,好的项目都是银行贷款直接上;股权的方式,适合的项目还是太难找的,从投资人角度来说来说,其需要控股权,参股权没有意义,因为上不了市,没有任何退出途径。
“现在的一种方式是明股实贷,银行提供贷款,金融机构持股,这种模式的一个问题是我的股比能到多少,我跟不少地方政府接触过,是否能让我们控股?政府就要打个问号;第二个,我如果参股,我得相信你能够回购,但我凭什么相信你回购?省市一级没有兴趣,到县一级,我也不敢百分之百信任你。”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中介人士把资产证券化看做探索解决PPP项目融资困境的一种方式,他正在多方了解,希望探索此方面的合作机会:“依据PPP合同,有些可以做资产证券化,就是把未来政府支付的应收款,一次性打包在公开或者私募市场上卖出去,相当于把未来收益折现。”
无独有偶,上海某投行高管则把资产证券化看做未来PPP发展逻辑的重要一环:“现在PPP的机制对民企很不利,不过对于国企事情就好办得多。即使不怎么盈利,也可以把项目尽量做大,再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获得再融资,反过来,如果规模做不大,做证券化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这个事情由国企来完成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