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成也美国,败也美国
日本是战后亚洲出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战后的日本,因世界格局及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而获得美国的援助,经济发展上十分迅速。
不过,花无百日红,美国为了自身利益,逼迫日本签下广场协议,致使日本经济发展陷入停滞,至今未有所好转。
以GDP为例,1995年达到巅峰的日本经济,在后来的20多年几乎停滞。
中日德GDP变化,日本从1995年后几乎停滞
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例,1995年日本入围企业有149家,而2018年仅剩下52家。
纵观历史,日本在战后的崛起与停滞不是偶然,这其中的得与失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与警惕的因素。
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变化(1995年-2018年)
一、化敌为友,废墟中的重建
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场战争的失败,不仅让日本失去了几乎所有自明治维新后对外侵略所获得的果实,还让日本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战后的一段时间内,日本计划由盟军分区占领,但由于中国、英国相继因为国情原因退出,苏联不满于驻日盟军必须听令于美国,但又摄于原子弹的威胁,于是愤然撤军。
最终美国以盟军名义,派出46万美军单独占领日本,得以控制日本内政。
战后盟国对日本的占领方案,最终由美国独占
作为二战中日本帝国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的代价,东京等全国大部分城市被盟军炸毁,到处是一片废墟。
刚刚走下世界审判席的日本,对外贸易全部空白,国民经济接近崩溃边缘。一位负责日本经济方面的官员曾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至日本投降时整个日本只剩下了两种人—死人和濒死的人,日本平民能吃进嘴里的就只有子弹了。”
日本投降时的城市,一片断壁残垣
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化是日本经济得以复苏的主要因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序幕在全球范围内拉开。
中国内战中,亲美的国民党政权的节节败退,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急需一个在东亚的盟友,美国对日本的态度也开始由战争的敌对,变为了战后的拉拢。
这首先体现于对法西斯战犯审判的远东军事法庭中,美国偏袒了部分日本侵华战犯,还在各战胜国的非议中将天皇制保留下来,这让本该走上绞刑架的日本皇室对美国感激涕零。
麦克阿瑟,日本占领区盟军最高长官
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的态度是:一个发展起来的且处于美国掌控下日本,能够有效遏制苏联在东亚地区的扩张。
决心将日本“培养起来”的美国,不仅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还反而向日本提供了多达20亿美元的贷款,来重建战时被破坏的工业体系。
由于日本曾经的工业底子还在,且还拥有数目不少的技术人才,日本政府自1947年起,开始集中物力人力财力投入到煤炭与钢铁的生产上面,集中扶持大企业的发展,日本经济复苏开始逐步走向正轨。
经济复苏期间的日本工厂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在战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到来。
入侵朝鲜的美军大量向日本厂商订购战争物资和廉价劳务,拉动了日本社会轻工业的发展。据统计,从朝战爆发到1953年,日本的外汇储备增加了5倍。
对外贸易的增多,就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日本自战后持续上升的失业率得到了有效降低。
二、贸易立国,经济腾飞
1960年,借助于对国际形势的精准把握以及自身的发力,日本经济开启了第一次腾飞,此时日本政府定下了四字立国方针,叫贸易立国,在大举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限制进口。简单来说就是:你们多买我的东西,我少买你们的东西。
由于日本不久前曾给亚洲人民带去过灾难,亚洲市场显然还不是进入的时机,欧洲对于日本又太远。
就这样,与日本关系铁、且拥有广阔消费前景的美国就理所应当成了日本商品的主要倾销目标,这一段时间里,前往美国的日本商品主要是以纺织品和玩具为主的轻工业制品。
60年代日本的轻工业生产
随着技术和资本的积累,日本进行了产业升级,开始将目光投向汽车工业。
日产汽车有三大优点:便宜、实用和省油,但可惜这些所谓的优点根本无法俘获到美国人的芳心。
以大气自居的美国人更喜欢粗犷、气派的本土肌肉车,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世界油价很便宜,美国人根本不在乎汽车的油耗。就这样,日本车刚刚登陆北美就遭遇了冷场。
登陆美国的日本汽车,精致而低耗
不过事情在70年代末发生了重要转变,1978年中东局势突变,伊朗亲美政权被推翻,伊朗石油宣布停止对外出售。
不久后两伊战争爆发,随着两个产油大国—伊朗和伊拉克你死我活的战争,世界油价一路上涨,从每桶13美元飙升到了每桶41美元,涨幅达3倍之多,这对于汽车普及的美国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噩耗,因为美国人的出行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了。
伊朗推翻巴列维王朝,两伊战争爆发
不过,石油危机的爆发却日本汽车工业带来了天赐良机,日本厂商抓住了机会,在美国电视、期刊和报纸上打出了铺天盖地的日本车广告,只突出两个特点:便宜与实用。
曾经叫嚣“走路累死也坚决不碰日本车”的美国人,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开上了日本车,但在他们真正握住方向盘的那一刻,却发出了“真香”的感慨,他们发现除了没有美国车坚固外,日本车在其他方面也没有那么不堪。
正在试驾的美国人对日本车赞不绝口
在汽车工业的带领下,日本其他产业,如机床(东芝)、重型机械(小松)以及摄像机(松下)也相继在美国站住脚跟,日本对外贸易进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外贸的繁荣给日本国内的社会发展注入强心剂,出现了以东京为中心的世界级大都市群。
8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黄金时期”的东京
三、美日反目,日本“失去二十年”
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正处于腾飞过后的“黄金时期”。而作为日本头号贸易国的美国却苦不堪言,由于日本商品相对于美国货更加精巧与便宜,日本货在美国社会十分畅销。
美国企业历史悠久,财大气粗的生产习惯一时间无法调整。在这样的冲击下,美国国内的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的美国人民冲上街头,举行大规模“反日游行”
失业的美国人正在打砸日本车,牌子上写着“要想在美国销售,就在美国生产”
当时美国对日贸易逆差高达500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的40%,也就是说美国每年对外花的100美元里,就有40美元被日本人拿走。
一时间,美国媒体开始纷纷唱衰美国经济,全美知名大学的经济专家、诺贝尔奖得主们纷纷加入“反日”的队伍,他们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场来自日本的“经济侵略”,提议以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的办法来应对。
日本虽在经济上位居第二,但对于谨慎心细的日本政客来说却一点也不敢太过张扬。
战后这么多年以来,国家的实际控制权始终在美国人手里。东京政治圈内,美国政府仍是悬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战后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
面对太平洋对岸传来的阵阵杀气,日本迫于压力派出官员前往美国,对日元升值问题进行商议。
经过一番较量,1985年9月,美、日、英、法和联邦德国的五国财长齐聚曼哈顿广场酒店,正式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确定了日元的升值。
1985年,五国财长在美国波士顿广场酒店会晤
其实日元升值对日本政府来说也并非不可接受,日元升值固然会破坏出口经济,但同时也能扩大内需,带动国内消费。
日本政府本意想让日元升值20%,这样既在表面讨好了美国,又能让自己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但美国人对此并不买账,威逼利诱之下,日本政府只好让日元继续往上升。
不久后,美国又嫌日元升值太慢,让美联储也亲自加入战斗,在广场协议签订仅仅两年后,日元升值突破了50%。
日元升值已经大大超过了日本政府的预期,日本政府不得不对银行降息来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这一时期,由于日元升值与美元贬值成了大概率事件,虚拟经济的泡沫开始在日本迅速膨胀。当时只要有些常识都知道日本升值是趋势,投机日元根本不需要费功夫。
因此,在广场协议签署后的日本,最赚钱的行业不是实业,而是买卖日元。
1987年,东京外汇市场忙碌的职员
由于银行降息带来的借贷成本降低,日本实体企业纷纷开始成立“财务技术部”,借得大笔资金去炒日元。
日本中产阶级人数激增,到了90年代,当时的日本GDP一度高达美国的70%(2017年中国GDP仅为美国的62%)。
暴富的日本企业主开始满世界购买资产,洛克菲勒中心、帝国大厦等美国地标建筑相继被收入囊中,东京地价也随之飞涨,日本人甚至在媒体中大放厥词说道:“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夜晚的东京街头,都市白领手拿大把钞票乘坐计程车
而这虚假繁荣的背后,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狂欢。首先是美国股市的崩盘,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随之日本房价也出现爆发式下跌,各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大量的银行、证券公司相继倒闭。
在此后的日子里,日本经济增速停滞,进入了“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GDP增速(红线)在70年代下滑后趋于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黑色)
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之所以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无能为力,固然是因为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强大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之前发动侵略战争的失败,让其失去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底气,正所谓“成也美国,败也美国”。
说明: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环球情报员”(ID:huanqiuqby),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