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读一本好书,如获一位挚友,与之交谈,收获颇丰。香港书展期间,除了听几场精彩的讲座,买几本好书,书也成了重头戏,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书展上发现了哪些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
《白手兴家---香港家族与社会(1841-1941)》——白净老师
鸦片战争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从此,昔日的小渔村,开始向亚洲重要港口城市转变,在此期间,家族势力开始崛起,本书系统地介绍了1841-1941年间香港家族势力的形成,这些华洋富家大族如何在香港开拓经济环境、参与社会建设,在政治、经济问题上发挥深远影响,以及大家族之间如何通过联姻、合作、传承等手段,维系家族力量。
《青红皂白:从社会伦理到伦理社会》——赖明明老师
这本书是香港学者对社会伦理的理性思考,不求给读者一个“统一”的答案,而在倡导用理性去思考具体的生活、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制度。
在维港夜色中,香港这颗东方之珠依旧灯火璀璨。然而,谁都不能回避香港经济低迷的现实。治理香港经济,不分青红皂白乱出手有百害而无一利。再展翅,香港呼唤理性!该书由杨国荣著,三联书店(香港)出版。2006年第一次印刷,2016年第二版。
《金庸--从香港到世界》—— 陈耿鑫
最爱《笑傲江湖》里爱恨情仇的缠绵翻转,在香港书展上女版金庸郑丰亦取令狐冲、任我行谈武侠,而把武侠带到日本的翻译家也感慨其中林平之从男主到反派一号的转折令其惊喜。一向以《笑傲江湖》为武侠经典的我殊不知《鹿鼎记》才是金庸最高造诣。《金庸--从香港到世界》集香港名家评论,剖析金庸经典之写作,见香港之文学,教人对金庸之作有更宽广的视野,是看金庸优选之一。
《非我族裔——战前香港的外籍族群》—— 佘玩玲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千百年来国人对外族先入为主的看法。
作为国际大都会,香港自开埠以来,居住着近5%的外籍族群。他们人数虽少,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力上与华人不遑多让,尤其是在二战前。他们为何不远千里而来?在香港发展为国际大都会的百多年间,他们扮演过什么角色,又有何贡献?
本书从本土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英法德日、犹太以及南亚等外籍族群在香港的生活状态,描绘多元民族构建下的香港社会。
《回首香港七十年》——李华清
香港光环众多,内地人却不一定了解它从建国之初到现在的时光里有过的欢笑与唏嘘。这本书是久居香港、热心香港公共事业的教授所写,却不是从学术的角度去做研究,而是记录真实发生在香港的小故事。凡所经历,皆有意义,看看香港人如何看香港吧!
《十三五规划与香港》——朱延生
通过这本书,读者或许能够找到以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十三五”规划与香港的关系?未来五年的香港,能否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未来香港在粤港关系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应居何种位置?
《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姚佳莹
金观涛和刘青峰合著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作者在书中以独特的视角考察了近代以来一些大事件,探讨中国传统如何在改革开放中延续和变迁。当今世界,可以说西方话语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在崛起时,是迎合西方价值观还是挖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打破西方文化霸权?两位作者在这方面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岁月余晖:再会老行业》—— 黄家璐
书内一幅幅珍贵的旧照,记录下80年代那个蒸蒸日上时期香港传统行业的影像,镜头下一个个的老店铺不仅仅代表着那个年代香港小市民的柴米油盐、鞋履皮革、缝纫熨烫,还传达出一种香港狮子山下的拼搏奋斗精神,引起了一代代人的深切怀念与不舍。
《死在香港》——李倩彤
《死在香港》分为《见棺材》和《流眼泪》两部。从香港殡葬业的改革,到关怀临终者和丧亲家属。通过采访,记录下如婴儿夭折的妈妈、丧偶独居长者,自杀者的亲友家属等,直面死亡,了解死亡,全方面探讨香港的医疗和社福制度。对于从小缺乏死亡教育的内地人来说,是不错的读物。
《当年相恋意中人》——谢诗琪
李克勤的一首歌曲《旧欢如梦》中有一句这样的歌词: “当年相恋意中人,大家性情近。” 取自这句歌词而得名的《当年相恋意中人之港产片回忆》是由70后插画师Rex Koo(顾沛然)绘制的以数十年间香港电影的经常画面为蓝本的插画作品。通过将近100幅作品,Rex Koo重现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中的各个名角色,如《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扮演的苏丽珍和《阿飞正传》中张国荣扮演的英俊不凡的阿飞。在今年香港书展上,我下一子就被《当年相恋意中人》的封面吸引了。诸多耳熟能详的角色以手绘的方式一一再现,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港产片的黄金时代。
《外佣—住在家中的陌生人》—— 邝颖嘉
此书用记者的视角,记录了在港三十三万外佣的此彼两岸生活。因为雇佣关系的本质,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雇主和外佣心中,都深刻地刻着一条隐形的界限。对外佣亲切的“好雇主”,也会随时转变成对外佣家庭具有猛烈破坏力的“坏雇主”。外佣为生计而来,与夫分居,与子分离,而雇主提高外佣的待遇,看似好事,却无疑延续了外佣家庭的离散状态。由此而得的死循环,市场游戏规则应如何打破?此书从劳动权益、性别角色和全球化等角度剖析外佣群体。
龙应台《倾听》——张素悠
《倾听》收录了龙应台三十年来二十篇演讲稿的精粹,在书中,她真切呼唤能够开启时代的大倾听,打破华文世界筑起的“高墙”,倾听自己身边的人,倾听对岸的人,“倾听,是建立新的文明价值的第一个起点”。“二十一世纪的香港、台湾、中国大陆,应该开启一个大倾听的时代,倾听自己身边的人,倾听大海对岸的人,倾听我们不喜欢不赞成的人,倾听前面一个时代残酷湮灭的记忆。”龙应台在书中说道。
《人间采蜜记》——李炜堃
有人对她追捧至极,有人对她嗤之以鼻。李银河的一生,在很多人眼里是惊世骇俗的传奇。在她自己讲来,朴实通透中透着趣味。在六十四年的生命中,她始终坚持“采蜜哲学”——“人间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
《龙头凤尾》——叶蕾
马家辉用百无禁忌的笔触回顾香港沦陷一页痛史,故事铺陈于1936年底讲到“三年零八个月”的中期。一段华夷共处的香港乱世,一片龙蛇交杂的湾仔江湖,主角陆南才从乡下混混摇身变为帮派龙头,身后是仓皇的断背之恋、情山欲海。花一两天时间,俯身细品香港殖民时期的风云莫测,无常是乱世更迭,不错是痴情爱恋。
《虎地猫》——谭玮
对自然作家刘克襄来说,自然的意义早已不是局限在狭隘的——袅无人烟之地的荒野想象,而是更复杂的——对于人与整体自然环境互动形式的观察与思考。《虎地猫》一书中,刘克襄以2012年在香港岭南大学驻校期间的观察,为群聚校园的猫只勾勒一幅生存图像,具体而微地体现都市空间中暧昧复杂的人猫关系,以及都市人看待自然时的矛盾心理。
《北鸢》——成阳
北鸢,是民国上空的一只风筝,从构思到终稿,这只风筝一放便是七年。书中描写的是中国最动荡的年代,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故事,主人公的命运像风筝一样飘荡、飘扬、乃至于飘零,但他们身后始终有一条引线,指引他们不会迷失方向,归家有时。
《<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城市化》——刘晓欣
陈寅恪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北宋之年,贸易自由发达、学术发展受到重视,城市文明蓬勃发展。书中把《清明上河图》进行分解,透过细节重现北宋都城汴京之貌。大至传统中国城市的性质与规划,小至如汴河的运输与旅游、饮酒酿酒、百货与医疗等的商贸活动,都有涉及。图片丰富、细节刻画细致,值得一读。
文字|香港书展报道团
责编|成阳
新媒体编辑|朱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