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8月28日,中国社科院“与改革开放同行”系列智库论坛第三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发表题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成效和经验”的主题演讲。
谢伏瞻表示,1994年、2005年和2015年三次汇率改革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认为,汇率改革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抵御了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加快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三次汇率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出台了哪些措施?改革开放40年,汇率改革有哪些成功经验?取得了哪些成效?谢伏瞻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协调办公室承办,新华网思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发表主题演讲。
新华网记者 李林摄
本文根据演讲实录整理:
各位同事,
大家早上好!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我国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作为两种货币的兑换价格,是宏观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经济变量。汇率制度的选择既受到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经济体量的大小、发展阶段等很多重要因素密切相关。反过来,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又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结构变动以及人民福祉,因此,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直是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主要进程,第二是宏观成效,第三是基本经验。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哪些重要历程?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40年当中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早期相对来讲步伐比较小,这与我们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是相适应的。概括起来,我们有三次比较大的形成机制改革和八次小的调整。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实行的是单一的汇率制,从1981年到1984年,实行官方汇率与外汇内部结算价并行的双重汇率制度。1985年到1993年,采取的是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的结算价。
为什么这么做?这是从我们国家当时的开放程度来考虑,同时也与整个市场机制改革的进程相适应。当时外汇资源稀缺,就鼓励创汇,一点点地放开,对出口企业允许有一些外汇留成,这样拿到外汇调剂市场进行结算,外汇调剂价格比官方汇率要高一些。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入,当时的汇率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的需要,所以在1994年,国务院推出了一次比较重要的汇改。
谢伏瞻: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一直是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 肖斌 摄
从经济层面上来讲,1993年的CPI达到14.7%,GDP增速13.9%,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高达61.8%。同时,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逆差,当年的外贸逆差达到了122.2亿美元,同期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212亿美元,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价是5.76。在这种背景下,外汇调剂市场汇率贬值的压力急剧上升,外汇调剂价格明显高于官方价格,官方汇率处于明显的高估状态。
另外,从中央决策来讲,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应该说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起到了奠基作用。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提出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协调外汇政策和货币政策。
这是当时大的宏观背景,1994年初,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国务院推出一揽子改革方案。出台的措施一是汇率并轨,把过去长期实行的双轨制的汇率改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二是取消了外汇留成和上缴制度,实行结售汇制度;三是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外汇交易市场;四是实行经常项目下人民币有条件可兑换,这就是这次改革的基本内容。
1994年汇改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稳定了汇率水平。在改革之初,多数人认为人民币汇率难以稳定在8.7,会贬值至9甚至10以上,但是汇率并轨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4年年末,人民币汇率从年初的8.7升值到了8.5。其次是缓解了资本外流的压力,从资本流动来看,1993年外商直接投资275亿美元,1994年337亿美元,扭转了改革前资本流出的趋势。再次是增强了贸易竞争力,1994年出口增长31.9%,进口增长11.3%,当年扭转贸易逆差,实现53.9亿美元顺差;1995年出口增长23%,进口增长14.3%,顺差扩大至167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993年底的212亿美元,上升到1994年末的516亿美元,此后几年继续大幅增长。总的来说,1994年汇改是比较成功的,这是一次重要的改革。
论坛现场。 肖斌 摄
再介绍一下2005年的汇改,中间价成为了政策风向标,这次改革的背景是怎样的呢?值得注意的一个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一个是美联储当年11次调降基准利率,从上年末的6.5%调降至1.75%,2002年和2003年继续调降利率,短期资本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对我们国家来说,2000年到2005年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经常账户的顺差,从200亿美元上涨到1300亿美元,其次是实际使用的FDI从400亿美元上升到600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从20亿美元暴增至912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655亿美元增长到8188亿美元。2000-2005年,整体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05年GDP增速已经达到11.4%。2005年全年居民和企业净结汇的金额达到2800亿美元,人民币在这个时候面临着比较大的升值压力。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金融改革方面,一是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夯实金融微观基础;二是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2003年以后,我们金融发展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加快,剥离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通过股份制改革方案。2005年建行上市,同年工行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06年中行和工行上市,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同时“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形成,金融监管能力得到提高。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案,改革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改变早先的人民币盯住美元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兑美元一次性升值2.1%,从8.28升至8.11;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参考上日银行间市场加权平均价确定,改为参考上日收盘价,但维持人民币汇率日浮动区间±0.3%不变。2006年1月4日,央行进一步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机制,改变中间价的定价方式。
2005年汇改的成效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有效应对了中国入市面临的挑战,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2005年中国经济排名世界第五,2006年超过英国成了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第三,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当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海外的离岸市场开展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特别是香港的离岸市场日益活跃,为人民币走出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坛现场。 新华网记者李林 摄
本次汇改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开始改变。同时,这个时期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为我们增强了走出去的实力。第二次改革,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可以说1994年的汇改,让我们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2005年的汇改,让我们也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第三次就是2015年的汇改,这是向浮动汇率转变的一次有益尝试。这次改革的背景,一是中国的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具体来讲就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这三个特征比较明显。二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是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四是国际收支区域基本平衡,2015年第二季度,经常账户项目顺差约为760亿美元,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约为500亿美元,总体形成了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搭配的格局。五是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六是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水平,不存在大幅升值和贬值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讲到了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的可兑换程度,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十八大报告中讲到了逐步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十三五”规划纲要又提出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的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人民币走出去。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这次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中间价报价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要参考上一个交易日的收盘汇率。在这个过程中,后来为了保持人民币稳定,在2015年12月11日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强调要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此后,在收盘价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入了一篮子货币以及逆周期因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第一是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因为汇率这个变量确实非常重要,既关系到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平衡,也关系到我们国内经济比价关系的调整,还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应该说汇率机制改革总体上循序渐进,与我们改革大的进程是相一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国际经贸环境。
过去40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适应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动力和压力,促进了出口结构的优化和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对外经济政策调整,在此基础上,通过扩大内需、改革生产要素价格、扩大进口等组合政策措施,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再有就是对外开放的水平显著提高,“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大大加快,促进中国工业体系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了中国整体经济参与全球市场的深度。
第二是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改变过去过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提高国内消费和服务业的占比,保持了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运行格局,避免了经济在遭遇外部冲击时出现大起大落。另外,经济内部失衡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人民币汇率弹性上升,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由2012年的44.9%上升到2017年的58.8%;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由2012年的54.9%上升到2017年的58.8%,经济增长的模式由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
再有就是外部失衡也得到的缓解,改变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从2014年8月份的历史高点逐步下降,短期资本流动趋于平衡。
第三是完善了国内的资本市场,抵御了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现在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逐步推进,截至2017年末,根据IMF分类的7个大项目和40个小项目中, 有34项均实现了全部或部分可兑换,完全不可兑换的小项目6个,主要与衍生品交易、非居民在境内发行股票、个人外币贷款等相关。
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汇率水平基本在一个合理水平,最重要的是有效应对了1997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四是加快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推广,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使用频率和规模稳步增加,离岸市场迅速发展。SWIFT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末,人民币在国际收支货币中的份额为1.66%,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
与会嘉宾记录精彩观点。 新华网记者李林 摄
截至2017年末,人民银行陆续与37个国家和地区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金额超过3.3万亿元,互换功能由维护金融稳定为主延伸到维护金融稳定和便利双边贸易投资并重。
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带动下,境外人民币业务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末,香港人民币存款总计5591亿元,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总计4184亿元。2015年11月30日,IMF正式批准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哪些成功经验?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经验。第一方面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始终遵循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逐步减少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直接干预。
第二方面是始终坚持了改革的自主性。在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和现实情况出发,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仍然坚持汇率稳定,维持了汇率制度的可信性,向市场传输了清晰的信号,有效稳定了国内价格预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G7、G20以及IMF等都在不同场合强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坚定维护自我利益,坚持以我为主,为应对危机做出了贡献。
第三方面是坚持改革的渐进性,我们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无论是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还是资本项目的开放,都是按照我们国家总体经济的基本面和改革的需要来推进的。
第四方面是坚持改革的可控性,尽可能减少对宏观经济的冲击,防止对外向型企业的打击,避免金融出现大的波动。2005年的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定价权始终掌握在货币当局手中,避免了汇率巨额波动。
总的来说,这40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始终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行的;改革的目标始终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推进,是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总体进程基本适应的;改革始终坚持自主性、渐进性、可控性的原则,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进程是相匹配的。
转载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转载自「新华网思客」,搜索「sikexh」即可关注。
推荐阅读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1978-2018)
蔡昉 等 著
2018年5月出版
定价:98.00元
本书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与创新,包括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脉络、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产品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根本性转变;讨论了产业、区域和要素市场发育的问题;并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生产率发展等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发展的包容性和中国的创新发展。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8)
王立民 主编
2018年4月出版
定价:89.00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年度性研究报告,旨在对2016年第四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运作、金融运行和金融发展的主要情况进行概括和分析,对此期间发生的一些主要金融事件展开研讨和评论,以期弄清中国货币金融运行的内在机理和操作机制。本报告由三部分构成,分别对2017年的“中国宏观金融形势”“中国金融业发展”“中国金融市场运行”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回顾和梳理,并对2018年的货币政策、金融运行等进行了简要展望。本报告可为金融监管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各类金融机构等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有助于国际机构和学界了解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最新进展。
权力之巅
李晓耕 著
2017年5月出版
定价:58.00元
凯恩斯说:“如果以货币为主线,重新撰写经济史,那将是相当激动人心的。”《权力之巅》为我们所讲述的,正是数百年来大国兴衰背后惊心动魄的货币之争。风起青萍之末,正如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历史。“真正的革命常常爆发于平静之中,以至于当事人或同代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创造历史”。今天的中国正在书写着这样的历史。
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影响
刘华 李广众 著
2017年1月出版
定价:68.00元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人民币开始积极“走出去”,寻求与我国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地位。稳步推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是构建新型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推进国内经济、金融改革开放和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对离岸人民币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构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新型货币政策框架、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体系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利率调控政策研究
王国刚 著
2016年9月出版
定价:89.00元
全书从存贷款利率地位及其市场化的影响、中国资本回报率、实际利率与投资关系、利率市场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配套政策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路径选择和应对之策,研究了利率市场化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关系。
美联储货币政策史
﹝美﹞罗伯特·黑泽尔 著
曾刚 陈婧 译
2016年6月出版
定价:89.00元
本书详细记录了从美联储成立之初到格林斯潘时代终结之时的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评析了该过程中学术和政治环境变化的来龙去脉。书中详解了金本位制与信用货币之间的更替过程,也反映出货币政策的实施就像是用于解答货币和价格的基本问题的一系列实验:20世纪周期性的货币动荡如何引起经济动荡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和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
货币政策与金融结构的协调
王铭利 著
2016年6月出版
定价:69.00元
作者从金融结构视角切入,在重新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货币政策和金融结构的错配是当代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以此为分析工具,探讨了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特别关注了中国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本书以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完善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突破口,认为社会融资规模是金融结构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结果,围绕社会融资规模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是提高货币政策效率、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路径,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本书填补了金融结构和货币政策交叉领域的研究空白,对于推动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货币权力
﹝美﹞大卫·M. 安德鲁 编
黄薇 译
2016年5月出版
定价:58.00元
本书从内涵、根源和实践三个方面阐释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权力维度。通过强调国家间关系来阐明货币权力领域,作者刻画了人类经历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在此之前,这一视角尚未被检视过。货币权力概念已经被一些学者使用了一段时间,但是这个概念本身,以及这一概念与国际关系研究之间更为一般性的关系,却从未被令人满意地阐明过。本书正是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
再造央行4.0
邓海清 陈曦 著
2016年1月出版
定价:58.00元
大变革时代,央行将何去何从?本书从主流经济学思想及相关货币政策实践为背景,对“新常态”下的中国央行及相关国家的结构货币政策经验进行概述和分析,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展开深入研究,提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完善的相关政策模式和建议。为时下金融监管体系变迁及其对中国央行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理论支持。
黄金、美元与权力
﹝美﹞弗朗西斯·加文 著
严荣 译
2016年1月出版
定价:59.00元
我们如何去理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货币关系的政治问题?通过利用美国和欧洲最近解密的档案材料,运用经济分析和国际关系理论,弗朗西斯·加文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和黄金与美元的兑换作出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重新评判。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发机制研究
孙文莉 著
2015年12月出版
定价:69.00元
本书将汇率、贸易壁垒两个政策性约束与“诱发性”对外直接投资置于一个理论框架中,着重考察汇率、贸易摩擦等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及传导路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和国别比较等研究方法,针对中国企业与日本、韩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发机理、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从中寻找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律和异质性特征,进一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模式、路径选择以及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参考性政策建议。
人民币国际化
张斌 著
2015年5月出版
定价:69.00元
近年来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两个支柱,一是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二是以香港为代表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超出了此前的预期,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后果也备受争议。本书即是厘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基本事实,理解人民币在岸和离岸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借鉴其他货币离岸市场发展的经验,从而可以对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做出客观评估,并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相关政策起参考作用。
往期精彩:
策划:张天墨
编辑:路 红
审校:柳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