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理财保险 >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池州事件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池州事件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

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中国共产党池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7月26日召开,审议通过了《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绘制了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计划》的池州“施工图”,标志着国家战略在我市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现将该方案摘编如下——

开展区域协调专项行动

(一)深化与沪苏浙地区合作

制定承接上海辐射实施方案,接轨上海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疏解,重点接轨科技创新转移转化、一般制造业转移。加大与沪苏浙地区政府、重点企业交流,定期选派干部挂职,接轨沪苏浙先进管理经验。积极谋划对接参与G60科创走廊、G50绿色发展走廊建设。对标沪苏浙产业园区,推动全市各开发园区特色发展,打造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实验区。支持各县区、各省级以上开发区选择1-2个主导产业高质量承接,推动与沪苏浙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探索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新机制。落实江南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将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成为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

池州要打造长三角西向门户节点城市

(二)推动市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1.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支撑全市发展的核心增长极。(1)强化中心城市枢纽功能。推进合池、池铜、池安、池黄“北向、东向、西向、南向”四大通道建设,构筑安池铜城市群“15分钟”便捷通行圈,争取进入合肥“1小时”都市圈扩容,提高与皖江城市带、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一体化建设水平,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发展,打造长三角西向门户节点城市。(2)推动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江南产业集中区、池州经开区、池州高新区、平天湖风景区协同发展,推进交通、环保、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增强产业承接、要素集聚、高端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中心城市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构建便捷通勤圈、优质生活圈。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和魅力,加快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推广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经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保持中心城市人口净增长态势。

2.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1)扎实推进精准脱贫。持续加强石台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三有一网”产业扶贫模式,推进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一体建设,进一步健全防范返贫机制,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天然气、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四好农村路”提升工程,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实施行政村天然气(非管输)利用工程,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形成联通主城区、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网络。(3)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统一标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实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三)增强基础设施承载力

1.建设长三角绿色能源基地。(1)融入长三角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对接长三角天然气供应能力规划,强化跨区域及市内干线油气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成池州—亳州(西纵线)主干管网、东至—石台支线管网建设,建成中铁加仑东至经开区LNG物流园、池州LNG内河接收(转运)站。(2)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建成政源、涓桥至灯塔、珍溪、阮桥等主干电网项目,为绿色能源“送受”提供安全保障。(3)推进绿色能源建设。建成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力争开工九华发电二期2×660MW超超临界机组、石台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保护好吉阳核电场址、力争启动前期工作。

专栏1 长三角绿色能源基地建设工程

油气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建成池州—亳州(西纵线)主干管网、大渡口—东至支线管网、东至—石台支线管网等项目;建成中铁加仑东至经开区LNG物流园、池州LNG内河接收(转运)站等项目

电网。2020年建成政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红旗岭风电11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涓桥至灯塔220千伏线路工程、陵阳至潘桥110千伏线路改造工程等项目,“十四五”期间建成珍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百牙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阮桥22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等项目。

风电。2019年建成上海电力东至木塔100MW风电场,2020年建成国电投东至红旗岭84MW风电场、中广核东至昭潭50MW风电场等项目;“十四五”期间,建成中安绿能东至香隅风电场、华电福新东至泥溪风电场、国电投贵池秋江风电场、华能石台小河风电场等项目,开工建设盾安梅街风电场、池州唐田风电场、中能建东至青山风电场等项目。

光伏发电。2020年建成青阳县阳光电力1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青阳县禾五新能源70MW光伏发电、贵池区西湖4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等项目。

其他清洁能源。“十四五”期间建成皖能池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7.5MW二期等项目,力争开工九华发电二期2×660MW超超临界机组、石台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保护吉阳核电场址、力争启动前期工作。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

池州要建设长三角绿色能源基地。

2.完善区域水利发展布局。(1)完善防洪保安基础设施网络。推进长江池州段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实施长江池州段三级以下堤防提级达标工程,确保长江池州干流重要圩口堤防全面达标。推进池州经开区防洪排涝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黄湓闸拆除重建工程、重点易涝地区排洪能力建设。实施新一轮小型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构筑供水安全保障基础设施网络。加强重点水源保护,建设城市备用水源,推进东至县“引江济尧”供水工程(二期)、东山水库备用水源工程、青阳县城区供水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联网并网增效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和保证率。加快农田灌溉水源工程、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3)完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主城区周边的平天湖、丰收湖、九华湖、十八索、西岔湖水系联通工程,通过水系联通、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河湖联调联运。推进杏花村景区河湖连通工程、秋浦河至宝赛湖连通工程、青阳县城区水系贯通工程、东至尧渡城区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加快乡镇农村水系综合治理。

3.协同打造数字长三角。(1)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池州市大数据中心,实现信息系统资源共建共享。(2)协调推进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建成政务服务中心和各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加强卫生领域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加强环境治理信息共享,推进区域空气质量检测数据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共享。落实《长三角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智能化一体化交通管理。推动警务数据汇聚共享,强化公共安全监控视频建设联网应用。(3)加快融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聚焦“4+3”产业,打造1-2个达到较高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开展产业协同专项行动(一)全面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1.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1)融入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推动我市与长三角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文献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推动长三角城市间创新券通用通兑。(2)拿出最好资源、集成最优政策,吸引长三角知名大学大院大所在我市设立分院分校、研发基地及联合办学,探索与长三角合作设立“创新飞地”,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池合作模式。加强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池州光华微电子技术创新中心、上海高等研究院池州分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建成中汽研华东试验场项目,组建池州民航学院、池州大健康学院、东至绿色食品学院,加强池州半导体学院建设,加快把平天湖风景区打造成为研发机构集聚区、科创人才集聚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把池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安徽省区域性创新中心。

专栏2 平天湖科创集聚区建设工程

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优越的宜居宜研环境,积极吸引大学大院大所、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研发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培育发展以研发服务为重点,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转移服务、中介咨询服务、创业孵化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为配套的科创服务业,加快高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形成全省有影响力的科创服务业集聚区。

发展目标。到2025年,将平天湖科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创新活力十足、链接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的研发机构集聚区、科创人才集聚地。

功能布局。围绕科创核心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规划建设技术研发区、科技孵化区、新业态示范区、高端人才生活区,形成平天湖科创“筑梦-追梦-圆梦”走廊。

保障措施。(1)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统一的领导协调机制。创新市场化、专业化的开发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将集聚区建设纳入综合考核核心指标。(2)实施“招院引所”计划。制定“招院引所”一揽子支持政策,拿出最好资源,吸引长三角知名大学大院大所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3)实施“聚才引智”计划。建立更加便捷、更有针对性、更具吸引力的高端人才引进制度,采取“双聘制”“星期天工程师”等柔性人才引进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4)探索“资本+”创新机制。构建多层次投融资平台,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建立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机制。

2.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积极推进与长三角技术市场互联互通,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建设池州市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搭建池州市技术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引导企业对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常态化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打通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渠道。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县域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每个县(区)、开发区至少与一个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池创新创业,积极推行“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政策的“四位一体”四融模式,推动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建设集培训指导、项目对接、孵化融资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器。

(二)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优化提升“4+3”产业,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旅游、大健康三大高成长性产业。到2025年,培育3-5家百亿企业,形成1-2个千亿产业集群。

1.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加快省级半导体基地建设,推进安芯电子6英寸晶圆制造、华宇电子封装测试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建设成为国内有特色的封测产业基地、省内一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2)加快专用机床、小分子靶向药物等重大工程和柴油机尾气处理等重大专项核心技术产业化,打造省内最具特色的金属切削类高端数控机床集群、替尼类药物制造集群、先进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围绕高端精密零部件、铝基复合材料、高端储能等领域争创新的省级重大工程和专项。(3)积极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等长三角优势产业生产环节和配套环节转移,补齐、壮大、拓展我市主导产业链条,推进艾可蓝、安芯电子、华宇电子、邦鼐机电、普洛康裕、西恩新材料等优质企业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加入长三角相关产业联盟,成为长三角协同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化工等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生力军。(4)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推进中电建池州长智建工公司装配式建筑预制件、安徽科居新材料公司装配式内装系统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集设计、生产、施工和装修为一体工程总承包企业,打造长三角全产业链优势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专栏3 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新三年建设工程

发展目标。打造国内有特色的封测产业基地、省内一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到2021年,建成百亿元级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1)做强封测和分立器件“两张名片”。封测重点发展芯片级封装(CSP)、晶圆级封装(WLP)、系统级封装业务(SIP)、三维封装等新型封装,以及逻辑芯片检测、射频芯片测试、存储芯片测试、系统级测试、芯片可靠性测试等检测重点领域。分立器件重点发展针对显示驱动芯片、汽车电子模块芯片、功率模块芯片。(2)新增晶圆代工制造“一个增长”,到2021年形成集成电路晶圆代工能力。(3)做优材料和装备产业“两个协同”,材料产业扩大晶圆胶带、平板显示材料、锂电箔等存量产能,发展中高端硅基材料、硅外延片等关键材料;半导体设备重点发展清洗类设备和LCD设备。(4)开拓智慧应用产业“一个外延”,加强半导体企业与智慧应用企业融合互动,重点发展智慧监测、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应用产业。

重点项目。2019年建成凯盛科技池州“三新”产业园、微半半导体年产120万片高可靠性氮化硅保护芯片、铜冠铜箔三期年产1万吨高精度特种电子铜箔等项目,2020年建成芯达电子IC设计及封装测试、华宇电子先进封装测试产业化等项目,2020年开工安芯电子年产2万片6英寸晶圆制造、深兰科技人工智能等项目。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

打造国内有特色的封测产业基地、省内一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

专栏4 长三角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发展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为重点,以培育综合性龙头企业为牵引,打造面向长三角、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努力把装配式建筑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发展目标。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打通贯穿上下游的设计、生产、安装、装修、专业服务全产业链,成为长三角装配式建筑重要的生产供应基地,努力实现“千亿级”产业目标。

空间布局。构建“双核牵引、三区支撑”的装配式建筑空间发展形态。产业发展核心区为池州高新区前江产业园区、江南产业集中区。产业发展支撑区为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大渡口开发区(石台经济开发区)、东流装配式建筑产业集聚区。

重点项目。2019年建成中电建池州长智建工公司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一期年产20万立方米PC构件、安徽交控工业化建造公司年产20万立方米砼预制构件、安徽兰山年产80万立方米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汇辽年产600万平方米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构件等项目,2020年建成合力建筑年产100万件装配式生态护坡、力新材料铝镁夹心板等项目,2020年前开工安徽科居新材料公司装配式内装系统生产基地、鼎晟年产4万立方米预制构件、科建建筑年产3万立方米装配式构件、绿和建材年产20万立方米新型墙材生产、安东丰达年产100万平方米混凝土构件、华兴金属年产5万吨钢构件等项目。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

建设长三角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2.深入推进工业技改提升。(1)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滚动实施100个工业技改提升示范项目,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加快重点制造领域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建设和智能工厂示范,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加快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2)突出抓好化工、金属非金属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化工产业瞄准绿色化工方向,金属非金属材料产业瞄准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成长性方向提升改造,支持铜冠铜箔、海螺水泥、长九神山骨料、贵航特钢、铜冠有色、友进冠华等企业做大做强,建设辐射长三角市场的区域性生产供应基地。

3.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1)突出大九华国际文化养生旅游度假区、唐风宋韵山水城市双核引领,扎实推进牯牛降—仙寓山生态旅游区、升金湖生态旅游区、峡谷桃源生态旅游区和秋浦仙境文化旅游带、沿江(长江)生态旅游带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形成“一山一城、两带三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2)推进九华山旅游业态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研学、山地运动转型,加快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东九华旅游度假区、石台醉山野文化旅游度假区等精品景区建设,积极推进石台原生态最美山乡旅游目的地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休闲产业发展,打造环九华山最美自驾风景道、沿秋浦河等特色旅游廊道,建设一批精品民宿、研学基地,推进旅游多业态发展。(3)发挥文旅集团投融资和文旅产业基金引导孵化功能,加快全市旅游资源整合和联投联销,加强与杭黄国际旅游廊道对接,争取“十四五”期间将池黄旅游廊道打造成长三角城-山-江-湖-村有机互融的国际黄金旅游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九华养心之旅、池州诗画之旅、生态山水之旅、尧舜胜境之旅、自在青阳之旅五条精品线路。(4)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联盟平台,加快推进信息互通、资源互享、客源互送、产品互联、营销互动。共同推出“畅游长三角”、“旅游一卡通”等产品,探索发行长三角市民旅游卡,开发“高铁+景区门票”等快捷旅游线路产品。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营销联盟、池州智慧旅游等平台载体,提升“一池山水•千载诗城”旅游品牌形象,共同打造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世界闻名的东方度假地。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

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4.打造长三角重要康养基地。推进健康与生态、旅游、文化、养老、运动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打造集健康制造、健康旅游、健康养生、健康食品、文化养性、医疗康养于一体的全产业体系,打响户外运动、颐养池州品牌,打造国际知名的健康医疗服务、养生养老基地。(1)加强载体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创建,积极参与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长三角医疗康养一体化合作平台,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石台富硒氧吧小镇、朱备禅修小镇、九华运动休闲小镇、杏花村智慧康疗小镇、莲花山颐养小镇、龙泉樱花小镇、花园森林康养小镇等健康小镇建设。吸引长三角知名医疗机构在我市设立分院分所和康复中心,鼓励池州卫生健康学院与长三角知名院所联合办学。(2)开展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统筹规划全市养老产业布局,与长三角试点市建立养老共建对接合作机制,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对接和长三角“线上+线下”养老服务地图共享,在设施规划、政策通关、服务标准、照护需求评估标准、涉老信息共享、护理人员评价和资格认定等方面实现互通共认,到2025年建成2.5万张床位以上的医养结合、旅居养老连锁化项目。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

打造长三角重要康养基地。

5.建设长三角特色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大力培育“生态茶、中药材、富硒食品、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打造成为集体验、休闲、康养于一体的长三角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健康农产品基地。(1)立足富硒资源优势,依托“两山两坑”茶叶基地、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基地及九华黄精、西山焦枣、秋浦花鳜、东至麦鱼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基地,实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工程,培育“九华黄精”“秋浦花鳜”等一批在长三角“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2)充分利用沪苏浙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面积,在农产品产区或有条件的开发区,共建全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联合体和农产品加工区,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多业态融合发展。参与长三角区域农业品牌目录和数据库建设,融入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开展交通互联专项行动

(一)建设轨道上的池州

全面对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长三角区域铁路网规划,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实现与沪苏浙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1)畅通沿江和省际通道。建成运营武杭高铁池州-黄山段,开展池州-九江干线高铁、南沿江城际铁路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2)共建皖江城际铁路网。加强与省辖市、周边市及重点景区的快速联系,加快合肥-池州城际铁路、主城区—九华山轨道交通、宿松-东至-石台-宣城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推进铜九铁路电气化改造。规划建设六安—池州—景德镇城际铁路,形成串联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和大别山的“五山”联动快速通道。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

全面对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长三角区域铁路网规划,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

(二)构建互联互通的公路网体系

加快打通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加密扩容东向连接的高速公路通道,促进国省干线东向联系的融合发展,构筑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1)畅通省域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G3W合肥至枞阳高速公路建设,建成G3W德上高速池州至石台段高速公路;扩容融入长三角的高速通道,加快推进池州至宣城、东至经石台至黄山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2)等高对接国省干线公路通道。加快东向连接芜湖、宣城等地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同时强化与江西等相邻省市沟通衔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重点推进境内G318、G236、G530等路段升级改造。(3)构建高品质的旅游交通网。推进交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筑“快进慢游”、舒适便捷的公路网络,重点推进连接景区的青阳至红石、朱备至泾县桃花潭、仙寓山至洪方等公路的提标升级,实施一批涵盖生态大道、服务区、停车区及驿站等功能的美丽公路。

(三)提升水运通江达海水平

积极落实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推进干线航道网络化建设,提升航道干支联通能力。(1)提升支流航道通过能力。推进青通河航道、秋浦河航道整治,实施九华河航道整治和尧渡河复航工程,打造长江和内河互通的航运网络体系。(2)联手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联盟建设,加强池州港与上海港、南京港等长三角主要港口在联合运输、江海联运等领域开展合作。深入推进港口岸线资源整合,完善小散码头退出机制。加快公用型、专业化码头建设,提升池州港港口通过能力,推动池州港迈入亿吨大港,吞吐量进入皖江前列。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东至经开区长江干线铁水联运设施联通项目建设。

(四)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1)开工建设池州地区动车存车场,完善池州高铁站始发站功能。(2)实施九华山机场扩建工程,积极推进国际直航包机和国际航线航班,大力拓展国内航空市场和航线,提升区域辐射力,打造国内精品旅游支线机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规划建设九华山旅游直升机场、青阳陵阳通用机场、石台横渡直升机场。(3)完善公路运输站场体系,推进池州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市级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推广甩挂运输,促进市县乡村四级物流客货运一体化。

专栏5 交通互联互通建设工程

铁路。“十四五”期间,建成武杭高铁池州-黄山段;开工池州地区动车存车场;开展合肥-池州城际、池州-九江干线高铁、南沿江城际、宿松-东至-石台-宣城城际、六安-池州-景德镇城际、铜九铁路电气化改造、池州港青阳县非金属材料铁路专用线、江南产业集中区货运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公路。2019年建成S219梅龙至灵芝(凤鸣大道三期),2022年建成G3W德上高速池州-石台段。“十四五”期间,建成G318池州至殷汇、G236青通河至黄山北路、G318南陵界至木镇、G530查桥至牛矶、S221青阳至红石等项目;开展池州-宣城高速、黄山-石台-东至高速、池州长江公铁大桥、池州东流公路大桥、池安、安庆(二桥)、望江长江公铁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

水运。2020年完成青通河航道整治,2021年完成秋浦河航道整治。“十四五”期间建成童埠码头改扩建工程、东至经开区长江干线铁水联运设施联通等项目,开展九华河航道整治、尧渡河复航工程、池州港江口港区四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机场。2020年建成九华山机场扩建工程,“十四五”期间建成九华山旅游直升机场、青阳陵阳通用机场、石台横渡直升机场等项目。

开展环境共治专项行动(一)建设皖南绿色生态屏障

1.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和修复,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1)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加快长江防护林建设,大规模开展长江干流沿岸绿化,山地第一条山脊内、平原堤防背水侧100-150米范围内适宜造林地全部植树造林,堤防临水侧按规定种植防护林。(2)划定永久性城市绿带。以“一核、四级、三区、多点”的城市森林建设布局,全面整合山地、丘陵、平原森林资源,积极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

池州要建设皖南绿色生态屏障

2.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生态复绿补绿增绿。(1)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按照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快发展生态公益林。(2)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实施升金湖、平天湖、十八索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谋划推进升金湖生态示范区建设。(3)加强水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实施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全面开展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强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实施露天矿山和尾矿库复绿工程,加强矿山废弃地恢复治理。(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建立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观测体系。加强珍稀濒危和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

(二)推动更高标准重点领域污染防治

1.加强重点河湖水环境治理。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以解决“3+N”问题整改为主攻点,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促进水体水质明显改善。(1)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构筑长江流域“1公里、5公里、15公里”分级管控体系,持续推进“禁新建、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制定实施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治理方案,稳定保持长江池州段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秋浦河、清溪河、青通河、尧渡河、平天湖、升金湖等重点水系水体水质,严控污染物排放。(2)持续加强水资源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实施节水行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

2.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推动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切实改善空气质量。(1)严控煤炭消费。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新改扩建耗煤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2)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钢铁、水泥行业和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3)持续加强其他各类污染源治理。实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浓度“双控双减”,完善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任务清单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项目清单,加强涉气“散乱污”企业的整治。

3.提升固废危废防治水平。(1)有效防控固废危废非法跨界转移。建立涉固体废物单位清单,实行危险废物和工业废物产生、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申报登记,严防工业企业搬迁关停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和次生环境风险。全面运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健全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2)强化固废危废处置和综合利用。大力加强全市固废危废处置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三)推进生态环境协调监管

1.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园区建设、生态工程等方面,进一步探索生态补偿的方式和领域。(1)积极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污染赔偿标准和水质考核体系,建立对各县区、管委会空气质量考核奖惩机制。(2)推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赔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等生态保护补偿力度。

2.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强化源头防控,健全环境保护监测预警、严惩重罚、责任追溯等制度,提升区域污染防治的科学化、精细化、一体化水平。(1)强化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落实统一的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开展区域应急联动,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和重大活动空气质量协同保障。积极参与长江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执行跨界断面水质联合检测和水环境质量信息共享制度。(2)建立多维参与、协作共治的环境风险联防联控体系。充分利用重点区域环境风险应急统一管理平台,加强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深化信息共享。

开展开放共赢专项行动

(一)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1.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从体制机制入手,推进开发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把开发区打造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1)加强主城区园区整体规划。推动江南集中区、市经开区、池州高新区、平天湖风景区空间合理布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协同互补,加快打造成为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共同体。(2)推进开发区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坚持能放则放,应放必放 ,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开发区经济管理权限。建立精干高效管理体制,聚焦经济发展和投资促进主责主业,在开发区推行大部制扁平管理。推行开发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打造责权利统一的高效管理体系和专业化的园区运营模式,开展“四不像”法定机构试点。在全市开发区逐步推行全员聘任(用)制、分级职员制、绩效工资制。精简、优化开发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推进“一区一策”改革,2019年推进江南集中区、市经开区、池州高新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2020年在全市有条件的开发区有序实施体制改革机制创新。

专栏6 东部园区协同发展建设工程

推进整体规划布局。按照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原则,2019年编制完成东部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有关专项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消除园区断头路,2019年建成凤鸣大道三期,“十四五”期间建成G236青通河至黄山北路段改建工程等项目。畅通主城区与东部园区快速通道,2019年启动秋浦路东延工程(平天湖底隧道)、清溪大道拓宽等项目前期工作、“十四五”期间建成使用。优化公交线路,针对开发区三班制特点适当增加班次、加密频次、优化线路。合理布局辐射和服务东部园区的物流集散中心,推进绿地商贸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统筹解决“三区”消防规划、消防通道、消防给水等问题。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统筹东部产城融合创新区发展,制定东部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案,统筹建设医院、学校、商业综合体、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引导学校、医院、文化等优质公共资源向园区布局。

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明确各园区产业定位。进一步修订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引导各开发区按照主导产业定位招商引资,统一普惠性招商引资政策,对主导产业相同的引资政策保持一致性,对同类型招商项目实行统一的政策。

推进要素优化配置。统筹推进东部园区加大存量土地盘活、低效用地开发力度,促进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探索建立能耗、环保指标周转池,支持东部园区内部开展用能权交易。

推进协同监管。整合东部园区现有的环保、市场监管职能机构,设立主城区开发区生态环境分局、市场监管分局,统一履行东部园区环境保护、市场监管职能。

2.加快大通关便利化一体化。(1)加强口岸和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加快池州港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扩大开放,推进九华山机场申报国家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争取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争取设立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航空物流保税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申报。加快“互联网+海关”改革,推动港航物流信息接入“单一窗口”“一站式作业”和口岸执法“联查联放”,着力构建“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式联运”模式。(2)加快互联互通口岸通道建设。推进长三角区域口岸城市群大通关项目合作和联动发展,积极引进沪苏浙知名船代、货代等公司开展江海直达、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推动池州口岸与上海港、南京港等口岸物流联动发展,形成“港园联动、港城协调、亿吨大港”的发展格局。加强与长三角口岸城市群空中合作,积极引进沪苏浙知名航空公司、旅游公司。(3)加快虹桥商务区综合枢纽对接。深化与虹桥商务区战略合作,争取增加池州至上海始发列车班次。主动对接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海外贸易中心、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长三角电子商务中心建设,支持我市园区、企业入驻。

3.深化电子商务发展合作。引导我市电商企业与沪苏浙各大电商平台和企业开展深度对接合作,鼓励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促销活动,助力池州产品走出去。引导和鼓励长三角大型跨境电商企业来池搭建平台、拓展业务,积极引入配套服务企业延伸电子商务产业链。支持笨鸟先飞、鸿飞信息等重点跨境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传统外贸企业通过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扩宽外销渠道,壮大跨境电商市场规模,推动企业在境外共建、共享“海外仓”,提升跨境电商物流中转效率。

(二)协同推进对外开放合作

1.提升招商引资和产业承接水平。紧扣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强化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沪苏浙产业的精准化、常态化对接,拓宽政府、园区及市场主体对接渠道,及时捕捉重点地区产业转移信息。积极推动政府招商与市场化招商相结合,提升招商专业化水平,更多采取合作基金招商、园区合作共建、第三方产业新城、联合资本招商、成果孵化转化等新模式,推进招商引资由单向承接向双向互动发展转变,推动招商引资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高。积极开展存量招商,通过合资、扩建、并购、重组、股份转让、转让经营权等多种方式,在更大范围集聚要素资源,推动企业靠大靠强。

2.提高外资利用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开放领域降低准入标准,重点在基础设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行业谋划储备一批新的外资项目。聚焦“高新基”,大力引进全球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补齐、壮大、拓展全产业链。建立常态化外商投资企业联系服务机制,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后国民待遇,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外商投资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指导外商投资企业遵守法律、规范运营。

3.共促对外经贸发展。加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大农副产品、化工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和亚欧传统市场份额。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新模式。对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联盟,发挥我市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参与沪苏浙举办的境外投资项目推介、境外工程承包对接活动,支持企业与沪苏浙企业通过项目合作、股份合作、组建联合体等方式“抱团出海”。

开展民生共享专项行动(一)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1.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衔接统一。(1)参与制定并落实省地方标准和分行业领域标准规范,落实长三角中心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区域达标。

2.促进公共服务区域便利共享。(1)建立健全医保异地结算机制,逐步扩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2)创新异地就医登记备案方式,探索开展异地备案互认合作,提高异地就医便利性。(3)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推进工伤认定标准和工伤保险相关政策统一。(4)实施民生档案跨区查档服务项目,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

(二)提升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水平

1.提升教育合作发展水平。(1)积极参与区域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协同开展监测评估。(2)深化基础教育合作,积极引进沪苏浙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资源,通过设立分校、整体托管、协作帮扶、学校联盟等方式提升办学水平。(3)支持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鼓励池州学院等在池高校与沪苏浙高校全面合作、联合办学,构建一流学科联合体。积极引进沪苏浙一流大学、科学院所设立分支机构。(4)参与长三角产教融合的职教共同体建设。鼓励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调整优化专业布局,错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池州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

2.促进文化合作发展。(1)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讲好“茶、傩、诗”等文化故事。(2)推进润思祁红老厂房建筑遗产保护和综合利用、东至木塔红军纪念馆等革命遗址遗存保护,建好用好池州好人馆、东至周氏文化园。(3)深化历史文物保护合作,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推进国保单位、古镇古村落古道保护利用,规划建设东至华龙洞遗址保护公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4)强化公共文化机构联通合作,推动我市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等机构加入长三角联盟,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

3.共同打造健康长三角。(1)落实长三角区域卫生资源发展规划,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引进上海等地优质医疗资源,采取合作办医、设立分院、委托管理、远程医疗等形式全方位深度合作。(2)加强智慧医疗协作,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养老”创新服务,扩大“蓝卡模式”覆盖范围,加快医疗卫生资源基础数据中心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实施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检查结果互认。(3)强化公共卫生合作,健全区域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4)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逐步实现县区全覆盖。探索建立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深化长三角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建设。

(三)共建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

1.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1)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社会治理联建联创活动,建立长三角警务大数据分中心,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全域推广网格化服务管理。(2)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区域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和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健全和落实安全风险管控“六项机制”。

2.共同打造诚信长三角。(1)积极参与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健全市、县(区)一体化信用信息平台,参与建设“信用长三角”平台。(2)强化区域信用联合奖惩,在环境保护、食品药品、产品质量、旅游、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工程建设等领域实行失信行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互动、惩戒措施路径互通的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制度,不断提升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位次。(3)支持信用服务产业发展,推广“徽商信易贷”“金农易e贷”等守信激励产品,推动信用产品应用。

开展机制创新专项行动(一)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

1.健全政策制定协同机制。依据协同方案,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参与建立政策协商机制,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公共服务等政策领域与长三角地区政府间建立协商机制,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政策执行的协同性,在环境联防联控、食品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实行违法案件的线索信息共享、案件调查取证协作配合制度,联合开展专项执法和集中整治行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合作机制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数据和信息资料共享,参与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体系,联合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监测与分析。

2.协同建立标准统一管理制度。在长三角标准化一体化工作组的指导下,按照对标国际提高水平、协商一致共建共享、资源集聚优势互补原则,积极参与区域协同标准联合制定、共同实施,以标准一体化助推市场一体化建设。开展区域统一标准试点,在农产品、物流、区域联防联治、生态补偿、基本公共服务、信用体系等领域实施区域标准一体化试点,争取将装配式建筑市场准入纳入区域标准一体化试点。联合开展先进标准研制,在高端锂电箔、装配式建筑、非金属材料、特色农产品等优势领域协同沪苏浙研制先进标准,发挥标准化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指导作用,推进地区间标准互认采信和检验检测结果互认,逐步推动重点标准目录、具体标准制定、标准实施监管三协同,建立起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区域协同标准体系。

(二)协同建设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

1.协同建设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协作,推动政策衔接人力资源共享,促进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长三角地区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实施新时代“池州江淮英才计划”,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鼓励与沪苏浙有关单位联合成立长三角院士工作站。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采取“双聘制”等方式开展人才合作,大力发展“星期天工程师”“云端工程师”和“轨道人才”等人才共享模式。推动人才资格认证标准统一,逐步建立互认共享的人才评价和培养体系。建立健全长三角打击欠薪联动协作机制。

2.协同建设统一开放的资本市场。推进一体化直接融资体系建设,完善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搭建企业上市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登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力争3-5年内,实现2-3家企业上市。推进一体化间接融资体系建设,积极争取沪苏浙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区域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引导本市和域外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信贷投放力度,力争信贷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积极争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专线资金支持,争取对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投入。联建区域金融风险监控防测体系,研究建立长三角金融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共同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3.协同建设统一开放的土地市场。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深化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立健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和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机制。参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参与探索开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参与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积极参与土地整治机制政策创新试点。

4.协同建设统一开放的产权市场。推进各类产权交易市场联网交易、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依据有关标准制定相关制度,构建产权交易统一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内容、发布格式统一,推进交易系统上下一体贯通、横向无缝对接。持续推进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增资扩股等股权交易及国有企业实物资产交易。积极探索林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农村集体产权、知识产权交易。

(三)参与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

1.积极参与重点领域合作机制。参与建立地方立法和执法工作协同常态化机制,参与推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跨区域立法研究,参与共同制定行为准则。参与共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施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参与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加快实现民生保障和企业登记等事项“一地受理、一次办理”。

2.积极参与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国资运行平台跨区域合作。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民营经济跨区域并购重组和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行业组织、商业协会、产学研联盟等开展多领域跨区域合作,形成协同推进一体化发展合力。

3.积极参与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分享机制。参与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完善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分的政府内部考核制度。参与探索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税收利益分担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促进公平竞争。参与探索建立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

(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行“负面清单”外工业项目“承诺即开工”制度,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实施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建设,设立企业服务“一网通办”专窗和个人服务“一网通办”专窗,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推进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用户跨省身份认证,实现长三角政务线下异地办理和全流程线上办理。

2.审批提速跑出“奔池”速度。落实“只进一扇门”,做到应进必进、一门通达。深化综合窗口改革,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整合部门分设窗口,组建综合窗口,实现“一窗通办”。深化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窗受理,按责交办、统一出件。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群众和市场主体登记“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构建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共用。推进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参与长三角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协作网络,加强跨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专利案件移送制度。

4.开展营商环境监测评价。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不动产登记、纳税、政务服务、获得信贷、跨境贸易、法律服务、执行合同等方面指标评价体系,推动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

来源:市发改委

编辑:汪玉 责编:陶霞

审稿:周劲风 监制:徐翔

重磅!《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审议通过

相关阅读

  • 华夏银行350亿力挺京津冀-上海投资理财

  • 百色金融新闻网理财投资
  • 上海投资理财,新京报讯 (记者苏曼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细则出台前夜,金融机构已经提前布局。新京报记者昨天从华夏银行获悉,该行计划今年在京津冀地区投入350亿元,重点投向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