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4月1日上午消息,中国银联发布公告称,中国银联与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开展微信支付条码支付业务合作。公告中表示,当前,中国银联与微信支付已完成系统对接、联调测试和生产验证,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就绪。
一只公告代表了银联和财付通这两家原先线下支付的对手。走到了一起,进行了形式上的合作。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两家竞争对手的合作呢?
这次合作是否代表了银联已经成功“收编”了财付通?
对我们消费者今后生活又有何影响呢?
我在这里大致说下整个事情的前应后果,给大家做一番细致的梳理整件事情的发展。
首先我们了解下银联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银联其实是央行旗下的一家清算机构,专门负责银行间的跨行清算业务,并负责上传数据给央行。并且它是一家独立运营的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就是跨行的手续费提出。
我们打个比方,比如说我们在某商场消费了1000块钱。用自己的建行卡刷卡消费,商家用农行卡收款。这个中间会产生一笔跨行手续费(大约是6块钱,通常由商家支付),这笔手续费会按7:1:2的比例分成,刷卡方银行建行7成,结算机构银联1成,农行则收两成手续费。
第三方支付不满意银联的手续费分配方式
但是我们现在有了移动支付,我们在商场除了刷卡以外。还可以通过支付宝付款。我们从建行卡打1000块钱到支付宝然后转账给商家,商家再通过支付宝转到自己的农行卡上。实际上也是跨行了。
但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和财付通),并不满意7:1:2的这种分配方式。(这个分配比例源之于本世纪初,但是为了鼓励多发卡,把大部分的手续费提成都给了发卡方),于是第三方支付用一种方法绕开了银联的跨行:
比如说支付宝在建行和农行各自开一个户头,一旦有一笔1000从建行到农行的跨行消费。支付宝就将我们建行里划走1000块钱到支付宝的建行账户,再从支付宝农行账户中划1000块钱到商家的账户。
这样一笔跨行的业务就变成了两笔银行内部转账业务。这种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的模式,不但转账速度有所提升,转账的手续费也大大减少了。(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足够大,就有实力和银行议价)。
但这样一来资金流动便没有通过银联清算,银联业务损失不小(据资料称,银联每年损失的利润大约在30亿元)。同时央行也得不到跨行资金的准确数据。对资金的流动性的监管能力下降。
于是央行坐不住了,接连出台了多项政策管控第三方支付平台
2017年4月1日,央行下达红头文件。由央行牵头,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参股的网联公司成立。专门用于第三方支付和银行的对接清算工作。并要求所有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必须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同时在2017年12月27日
央行又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明确规定,自2018年4月1日起,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必须通过人民银行清算系统或者合法清算机构处理。
如此一来从4月1号起,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业务算是已经结束了。必须对接合法的清算平台。
但是问题来了,现在的清算平台有两家了:银联和新成立的网联。这两家都是合法的清算平台
对于线下支付的场景而言,消费者在线下刷手机支付消费。算是线下支付呢还是网络支付呢?
在我的概念里,似乎这两者兼具。于是银联和网联对于线下支付的场景都有清算的权利。而在央行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银联网联都是亲生的,只要能提交上来数据就可以。
银联原来以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下好了皇帝又多了个女儿。6月30号以后所有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入网联,眼见这块原本还有希望吃到的蛋糕马上就要给了别人。多年不变的手续费分配比例,亦可能有所松动。
而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回旋的余地,当初放弃走平台清算方式而选择和银行直连,最终还是手续费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今又有了两家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清算业务的合作亦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银联和财付通的合作协议,是一次政策导向的市场化合作。两家机构是合作关系,并非银联要“收编”财付通。
央行的一系列政策会对支付市场有什么影响,又会如何影响到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呢?
现在网上有一种言论说:央行出台了一项又一项的政策来限制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有一部分人开始担心今后是不是又要回到用银行卡和现金的年代?
其实按我的理解,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所谓存在即是合理的。凡是方便我们民众生活和 提高社会效率的事物,央行是不会故意限制其发展的。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只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而做出的。正是为了规范其良性发展的举措。
另外引入了成立了另外一家结算机构(网联),既规范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行为,又引入了合理的市场竞争体系。可谓是一举双得的举措。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今后在线下选择付款的方式会越来越多。付款的过程也会原来越方便,随着移动支付进一步发展。我们在未来两年很有可能完全告别银行卡和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