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各地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正在推进,大量证照不全、存在违规行为的培训机构停业整顿。但校外培训热并没有真正“退烧”,重拳整治之下,校外培训机构依然火爆。甚至在一些地方,整治行动引发了培训费上涨、培训班报名难等现象。
经过近年的迅猛发展,培训机构体量巨大,累积的问题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力量就能解决。怎样从根源上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进而重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专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储朝晖
民生周刊:今年以来,教育部门已经对培训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您觉得治理成效怎么样?学生负担减轻了吗?
储朝晖:通过整治,一些培训机构的招生得到遏制,尤其是北京市3点半到5点实行校内托管之后,这个时段到培训机构上培训班的减少了。一些地方对培训机构整治后,培训量有所下降,可是不是问题解决了,还不敢说。
但是,学生负担还是比较重,培训机构不做培训了,家庭、学校可能以其他方式增加学生负担,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民生周刊:经过几个月的重拳整治,校外培训市场依然没有降温,为什么会这样?
储朝晖:现有的培训过多,跟两个原因相关,一个是学校资源不均衡,学生要进更好的学校就要考更高的分数。二是对学校的管理过于单一,千校一面。对教育的评价,权力过于集中,标准过于单一。这样大家可以采取简单复制的方式,提高分数。提高分数的手段就是加大培训,反复刷题。这个根子不解决,针对考试的培训就不会消失,老是指着整治培训机构是不行的。
民生周刊:今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难点在哪里?
储朝晖:难点在于培训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培训机构被整顿,减少之后,有人可能就不到培训机构去了,比如,可以采用家教上门等方式。只要刚性需求还在,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就很难。
民生周刊: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培训机构?应该如何治理才真正有利于教育?
储朝晖:培训机构要规范,但规范是要有度的。在总的需求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把供给压小了,必然引起供需不平衡,培训机构则会报名更难、收费更高,家长负担、压力丝毫不会减轻。
所以,还是要从教育评价标准、教育管理这些方面解决问题。要让教育评价是多元的、多样的,不能用行政权力替代专业权力。很多人跳不出来,总是想用行政权力替代专业权力,这样会让问题更严重。行政主要是执行,专业才是判断、有效地决策,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民生周刊: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
储朝晖:校外培训机构应该做学校做不了的事情。我很多年前就跟培训机构的人说,你们要做,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不要简单地用复习资料,做提高分数的事情,不然你们就没有未来。但培训机构告诉我,如果像你说的这样做,我们就没有现在。
培训机构现在就靠这个养活自己,现在只有做这个有市场。造成这个局面还是教育评价过于单一。教育评价权力不能过于集中,单一标准会造成大家有求于它,就会丢掉自己的个性。要认识到这个逻辑,才能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
现在鼓励培训机构向艺术类、素质拓展类发展,但鼓励的主体是谁?鼓励能不能给它市场?培训机构是哪里有市场就到哪里去。如果在整体教育评价体系里,只有提高分数的市场,不提高分数就没有生存空间。如果是多元评价,提高分数没有市场了,不用鼓励,培训机构也会去做拓展素质的事情。
但现在的评价体系,还是逼着孩子考高分。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逼着孩子应试。不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的问题,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最后只能是抓住小鬼,抓不住妖精。
民生周刊: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如何改革?怎样形成一个更好的教育生态?
储朝晖:评价体系,第一是要专业;第二是要公开,评价结果要公开,过程程序也要公开;第三就是评价主体是多样的,不是行政设置一个多样主体,而是客观地有多样主体。这里的关键是高校要有招生自主权,高校招生要求不一样,自然是一个多样评价主体。
多样评价主体与学生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了,学生就没有必要担心因为自己的个性跟单一标准不一致就会被淘汰。
通俗地讲,有什么锅就有什么盖。其实社会需求也是多样的,几个多样形成一个多样的选择和组合。但我们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是要用单一标准来衡量他。
高考的单一标准已经影响到中学、小学、幼儿园了,造成家长、学生压力大,大家都想对照那个统一标准修理自己,把自己修理得没有自主性,天性被修理完了,事实上就不可能成才,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如果对学生的评价权力是分级多元的,学生有更大学习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任教的教师有一定的评价权力,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学校也有一定的学生评价权,可以依据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自身条件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不同高校能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招生,就能建立多元、自主、开放、透明的教育评价体系,在这样的体系里就没有单一标准的知识学习需求,为提高考试分数而速生的培训机构就没有市场,不需要整治就没有生存空间了。
封面报道丨良心事业岂能成逐利产业
教育事业,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特别是幼儿及中小学教育,本应是一个公益性为主的良心事业,这些年却被一些人当成逐利的战场。一些人以“素质教育”为名,将本应在正常课堂教授的知识,推向校外培训机构,教育成了最好挣钱的产业。教育产业化思维加重了百姓家庭经济负担,加大了孩子的学业压力,带坏了教育行业风气,损害了我国教育事业前景。
教育如何回归公益属性?全国教育大会给出明确答案:改革教育评价导向,改变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指挥棒的评价标准,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让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
对校内教学,要继续严格落实制度规范,让原本应该在校内完成的学业回归课堂,治理各种公开或隐性的课内教学转课外培训乱象。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严格准入机制,更要严格规范其培训范围及内容,支持其开办与课堂教育特别是应试无关的培训课程。
只有双向治理,才能解决课外培训侵夺课堂教育的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
上文系本期《民生周刊》“封面报道”中的一篇,更多内容欢迎点击下文链接。
民生网 独家报道栏目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原文标题:《建立多元教育评价体系是根本——专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刊载日期:2018年10月29日 第20期《民生周刊》
记者:罗燕 郑智维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