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流量明星是剧集口碑扑街的原罪,这一次轮到了郑爽跟《青春斗》。
“流量明星”从片方追捧的“香饽饽”变成了避之尤恐不及的“口碑毒药”,从红海变蓝海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但凡与流量明星、鲜花鲜肉沾边的影视内容在素有“口碑晴雨表”的豆瓣上都逃不过一通口诛笔伐,评分更是集体在及格线下徘徊。最近郑爽主演的《青春斗》豆瓣评分4.5;迪丽热巴参与的《声临其境》第二季豆瓣评分4.5,与上一季的8.2分可谓云泥之别;杨颖主演的《创业时代》只有3.8分;鹿晗、关晓彤主演的《甜蜜暴击》则低至2.7分。
触目惊心的评分背后,折射的是影视行业巨大、极化的变动:事实上,距离影视行业“初代流量”们的诞生(2014年),不过只有五年时光。流量失灵,行业内视为泡沫褪去、市场回归理性的重要转折,但在笔者看来,过山车式的巨大震荡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冷静,众声喧哗声讨流量的话语场中,实际上投射的是整个行业更为严重的问题:如何不带偏见地正视“流量”,如何应对专业理论评价体系的缺位、失语。
流量神话:造神与捧杀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曾经聚力振臂高呼将偶像捧上神坛的是粉丝,如今毫不留情挥棒驱逐流量的是观众,归根结底都是人,传播学上称为“受众”,圈层区别而已。
几乎所有从业者都无法忘记被“流量明星+大IP=爆款”的公式支配的年月,比从业者更刻骨铭心的是受众,为如今的“反噬”埋下伏笔。在唯“流量论”的语境中,行业乱象具体表现为两点。第一,制作方不惜以高于市场价聘请“流量明星”担纲主演,演员片酬超过制作费用成为制片成本的大头,导致制作经费不足,进而生产出空有流量,没有质量;只有颜值,没有内涵的影视商品,而非艺术作品。第二,粉圈文化盛行,为偶像打榜、刷量,在社交网络上对“对家”轻则出言谩骂,重则人肉攻击,影响网络环境,且粉圈文化“唯吾独尊”的思维模式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中立客观评论的传播和发酵,粉丝群体无法接受任何合理批评甚至建议,无底线的吹捧扰乱视听。
粉丝将他们的爱豆、偶像捧上神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现实自然难以服众,造神不成反捧杀,直接导致的反噬是受众、市场对流量的拒绝和回击:流量演员动力失效,参演作品口碑、收视、票房直线下降;实力派演员的春天到来。
在对现象的罗列中不难发现,不论是市场、受众还是内容生产者,对于流量明星的态度“极端化”趋势明显,造神和捧杀在数年间大起大落。从依赖明星的粉丝红利,到流量明星的演技遭到口诛笔伐式讨伐与批判,这其中存在逻辑的错位和带有审美惯性的偏见。
以郑爽、迪丽热巴、杨幂、鹿晗等行业内典型的“流量明星”为例,笔者对其主演的《青春斗》《微微一笑很倾城》《烈火如歌》《扶摇》《甜蜜暴击》等作品在豆瓣上的一星差评做了粗略的统计,几乎“演技差”成为了流量明星的通病,更因此造成作品的口碑不佳。
未免有对流量明星的“洗地”之嫌,在这里笔者要明确立场。流量明星演技不足是通病,影响人物塑造,进而令整部作品的呈现大打折扣,在这一层面,流量演员确实影响到作品的成色。其次,“流量”本身无罪,应当是中性词,代表着演员、明星的市场号召力,将流量明星、年轻演员、演技差混为一谈,是逻辑不清的胡搅蛮缠。
如何用辩证的态度看待流量明星,在前一阵举办的新浪潮现实主义精品剧论坛上,演员李立群老师的发言很有启示。他以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中的先天艺术和后天艺术为例,说明流量(或鲜花鲜肉)演员在当下承蒙了父母给的俊美外貌,是先天的艺术;随着不断演戏,尝试不同的角色,获得演技的提升,是为后天的艺术。对于流量明星的论断不宜早,要看其在过了流量的年纪,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好演员。
以《青春斗》为例,选择郑爽主演的创作初衷立得住,其本身的性格特质与所扮演的向真有相同之处:直爽、率真,永远充满着热情,有年轻人的冲劲、猛劲。从商业逻辑考量,郑爽作为粉丝群体庞大,在年轻观众中有较强号召力的“流量明星”,她的出演能够实现将个人粉丝导流至剧集受众的目的,对于剧集的传播有帮助。用受众群体的偶像吸引受众群体的关注,从创作逻辑来看的确是合理的,同样类似的还有《创业时代》《翻译官》《扶摇》等剧目,可以说其在人物设定、演员表演、内容内涵上存在不足,或者提升空间,正视问题并提出问题无可厚非,但将启用流量演员、且流量演员演技尚显不足就作为差评的唯一出发点,未免有失偏颇,带有偏见色彩。
因此,用了流量演员,意味着作品成色差,这是逻辑的错位。演员演技的好坏优劣,仅可以作为评价一部作品的一个维度,不应该是唯一标准。流量演员的演技一次差,永远差,无视进步,这是观念上的偏见。对于很多流量演员的既定观念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破除偏见。
体系失衡:专业失语和众声喧哗
流量的被定性,针对作品成色的声音各异,归根结底还在评价体系的失衡上,具体表现为专业声音的失语和众声喧哗的狂欢。
长久以来,专业评论者的声音如同“沉默的螺旋”,很快淹没在众生喧哗之中。专业的影视评论者本着专业审慎的态度,面对层出不穷的影视文本,精读细读过后再融于自身储备的理论知识形成文字,时效性上难免滞后;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剧集已经播出结束,受众的目光已经被新的内容吸引,无暇恋旧。
近日《青春斗》正在风口浪尖,笔者以导演赵宝刚为例,作为在现实题材青春剧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从业者,对于赵宝刚导演青春题材时空关系搭建、人物关系构建等艺术手法研究,不同时代背景下年轻人形象塑造等社会历史性研究均可深入探讨梳理成文,成败得失需要基于大量的文本梳理,而不是如今形色百态的自媒体中动辄“过时”“落伍”“悬浮”等带有情绪煽动意味,博眼球的寥寥数语可以概括。
专业声音失语还在于统一的评价体系尚未能够真正建立健全。今年上半年,《都挺好》《青春斗》两部作品话题、热度较高,现实意义强,笔者发现这两部剧在不同的数据统计平台呈现的水平差别较大。在猫眼评分上,《都挺好》评分7.9,《青春斗》7.1,相差并不悬殊;然而在豆瓣上《都挺好》同样为7.8分,《青春斗》则为4.5分,相去甚远。
基于前文流量演员对剧集作品影响的阐述不难发现,有流量演员担纲主演的剧集在口碑和收视上呈现非常明显的倒挂趋势,与此同时这种倒挂还体现在不同平台之间,不同的评价体系之中。如今可给予专业评论者有价值的数据参考平台除了有豆瓣之外,猫眼、骨朵、vlinkage等数据平台近年来的发展也较为迅速,且总体来看,在后者的打分机制中,作品的打分普遍高于豆瓣。
事实上,笔者一直对将豆瓣视作口碑标杆、重要评价维度这一标准存疑。豆瓣、知乎等年轻用户为主要聚集地的社交论坛,是否能够代表观众中举手投票的大多数,在这其中还存在用户的偏差问题,也是收视和口碑倒挂在用户层面的重要原因:豆瓣用户与收视样本的重合度,极有可能打分的受众,根本不是电视台的观众,特别是打分的人数至多在百万徘徊,覆盖面相对有限。更要严肃看待的是,随着视频网站的兴起,看剧方式多元,受众看一集半集就下定论,行使打分的权力;或者彰显自身的与众不同,刻意以出格言论博眼球和出位;亦或是粉圈文化带来的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互相倾轧,都在影响着豆瓣本身的公平公正性。
对于每个数据平台而言,对影视作品提供更加公正、全面、多维度的考量标准,都是未来发展规划中应有一步。随着整个行业的多样化发展,不论是从业者还是受众都应当重新审视严肃的文艺评论在整个影视内容评价体系中的位置,多维评价体系的建立更加迫在眉睫。
从流量失势到口碑原罪,没有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在极化的行业变更过程中及时关注到背后深层的行业问题。流量彻底出局是欲盖弥彰,并不能实现斩草除根的效果。真正回归冷静是“流量”成为中性词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