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金融新闻网
您的位置:百色金融新闻网 > 理财保险 > 南岸文化寻踪-- 老厂长讲述江门旧工业“威水史”-黄文雄

南岸文化寻踪-- 老厂长讲述江门旧工业“威水史”-黄文雄

作者:百色金融新闻网日期:

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最新资讯《南岸文化寻踪-- 老厂长讲述江门旧工业“威水史”-黄文雄》主要内容是黄文雄,原江门造船厂厂房。20世纪初,江门开放现北街地段为对外通商口岸,西方近代工业与文明也随之引入和发展。据考证,江门工业在晚清期间开始积淀,民国期间逐渐起航,建成了一批当代奠基性的工业厂房,它们大多集中在蓬江河南岸。,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南岸文化寻踪-- 老厂长讲述江门旧工业“威水史”

原江门造船厂厂房。

20世纪初,江门开放现北街地段为对外通商口岸,西方近代工业与文明也随之引入和发展。据考证,江门工业在晚清期间开始积淀,民国期间逐渐起航,建成了一批当代奠基性的工业厂房,它们大多集中在蓬江河南岸。

随着时间的沉淀,很多江门老厂走过辉煌的昨日,如今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沉淀为江门工业遗址。老江门们说起当年的老厂,还眉飞色舞。就拿其中的江门造纸厂来说,沿着江礼大桥,往礼乐方向走,远远可见3根高耸入云的大烟囱。于老江门而言,这是 “地标”,看到大烟囱,你就明白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了。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与规划系副主任刘逸博士曾表示,江门的工业遗址,代表的不仅是江门百年工业遗韵,甚至是珠三角地区近代100年的工业发展史,虽然说不是代表全部,但是它大部分都在这里。这一点是东莞、深圳、惠州这些城市做不到的,他们的工业历史只有30年,而江门100年都很完整,这个过程与中国的工业发展历程是非常接近的。

去年底开始,高新区党工委、江海区委宣传部启动了南岸厂文化寻踪活动,寻找江门百年工业文化的见证人。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江门造纸厂、江门造船厂、新华造纸厂、江门水泥厂一些老厂长、老员工,通过他们的回忆,市民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感受到江门旧工业时代的“威水史”。

文/图 记者/庄英业 通讯员/黎彩娟

1

新华造纸厂:

年终奖金100元/人轰动江门

南岸文化寻踪-- 老厂长讲述江门旧工业“威水史”

林郁,86岁,1960年担任新华造纸厂第一副厂长。

新华造纸厂,原为力生纤维厂,1953年筹建,1954年建成,厂址在竹排街。1956年迁文昌沙,1962年,更名为新华造纸厂,以争取华侨资金。那时江门成立华侨投资公司,投资500元可入厂当工人。文革后,集资款还清给华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华造纸厂曾经辉煌一时,后因技术和体制所限,逐步没落,目前厂区停止生产。

我们走访了新华造纸厂两名老领导,分别是林郁、陈诗意。

林郁,86岁,1960年担任新华造纸厂第一副厂长,1990年退休。当年“开厂元勋”26人,目前仅他一人健在。他回忆了当时建厂历史。

“1950年国民党轰炸江门,很多老板连人带钱,能跑就跑。江门失业人口一下子多了。江门成立劳动介绍所,解决失业者的去路,主要有3条路子:有的去海南种橡胶,有的回农村种田,有条件的自己再创业。市里有个工作队,派出工会干部,找到铺头老板,也做通了工人的思想工作,大家同意和另一间铺合资谋出路。两家凑了两三万港币,也凑了人力共21人。”林郁说,有了资金,有了人力,做什么好呢?有人提议做工业,大家一致通过。四处了解,打听到广州有家“黑路虎”纤维纸板厂。工作队长于是带队去广州,找到老板,低价买下旧设备。“黑路虎”还派出一个工程师,两个技术员,进行指导。

“准备开厂了,叫什么名字呢?有人提议说,叫力生吧,有力生,没力死。后来20多人讨论同意。”林郁告诉记者,新华造纸厂的前身叫力生纤维厂,后来,力生纤维厂更名为新华造纸厂,以争取华侨资金。

“工厂成立后,资金、生产都遇到很大困难,当时大家拧成一股绳,最后才渡过了难关。”林郁表示,厂里资金很紧,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工人工资减半,后来连一半的工资都发不出,工人主动提出,暂时不要工资,有碗饭吃就行。“有工人顶着,过了半年,厂子渐渐缓了一口气。每人每月领了30元工资,待遇一视同仁。30元在当时是什么价值呢,那时的猪肉4毛钱一斤。”林郁说。

“新华厂并不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厂里有戏言:江门纸厂是大仔,省里照看着,新华厂是野仔,没谁特别眷顾,唯有靠自己发展——没鞋的孩子,努力奔跑。”新华造纸厂前副厂长陈诗意表示。

横跨50年的产纸量,陈诗意如今仍了然于胸:

1965年,新华厂一年产纸800吨;

1970年,3000多吨;

1980年,1万吨;

1990年,3万吨;

1999年,6万吨。

而这期间,国家投入仅100万元!

上世纪80年代,江门出的政策——税前还贷,即赚了钱再交税,激发了新华厂无穷的动力。“设备折旧”做法又是一个好政策,这个是国家规定的,大致如下:设备投产,获得效益,从投产那年算,按15年计,留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若为上世纪80年代做个总结,可描述为:小步快跑,有好政策,发展迅速,效果好。记得1978年新华造纸厂员工年终奖金拿到100元/人,轰动整个江门。”陈诗意说,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大企业、外资企业杀入,人家用的原料是进口木浆,占领了高档书写纸市场。当时体制改革,私营企业异军突起,新华厂逐渐垂暮了。

2

江门造纸厂:

能进纸厂工作很“威水”

南岸文化寻踪-- 老厂长讲述江门旧工业“威水史”

曾任造纸厂纪检副书记的吴美娟1956年入厂,当时领32元工资,在江门相当于高薪一族了。

江门有着深厚的工业历史底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成立于清朝末期的江门造纸厂,它是当时我国四大造纸厂之一,百年历史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及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改革开放的历程。记者从市档案局了解到,江门造纸厂由台山人余觉之创建,1904年,余觉之赴日学习造纸。1909年,他回乡集资,在广州、江门、美国、日本等地设26个代招股处,212人参股,合计股金12.66万港元。造纸需水力发电、水路运输。余觉之选了江门“好水”之地——礼乐文昌。1913年2月,一个全新的造纸公司投产。

去年底,礼乐街道文昌沙社区为记者联系了几位纸厂老工人。从他们的叙述,一窥当年2000多名工人的造纸厂面貌,也窥见了江门百年工业的壮丽与沧桑。

“上世纪80年代,水运很火,四五条大船,隔夜排队等待,有时船多了甚至要等三天三夜。纸厂再添加了吊机,日夜开工,还是吊不过来,每月装卸的货有三四千吨之多。”礼乐人李旺1971年进入造纸厂,负责运输,回忆起当年繁华而忙碌的装运说道。

曾任造纸厂纪检副书记的吴美娟1956年入厂,当时领32元工资,在江门相当于高薪一族了。吴美娟说,百年纸厂,纪律很重要,当时造纸厂负责销毁旧币拿来造纸,她在担任车间支部副书记时,被选入监管销毁旧币,需要穿没口袋的衣裤,进车间前脱鞋。进去后,一捆捆的钱币用封条扎好,堆得像山。工人撕开包扎条,扔进缸里,再打成纸浆。销币完毕,要出车间了,大家赤着脚,抖抖衣裤,以示两袖清风,钱币不沾身。

陈金壮,1947年出生,个子瘦高。他本在礼乐工程队工作,人称“泥水佬”。1970年,凭借一手“泥水”技艺进入纸厂,负责厂房修建维护。能入纸厂工作,他感觉很“威水”,工作起来特卖命。“当年纸厂是国营大厂,效益好。即便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纸厂收入也达300多万元,一天可上缴给国家一万多元。”陈金壮表示,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时厂长叫李绍湖,他是个技术型领导,纸厂更是红红火火,工人待遇也是水涨船高,在全市而言,收入数一数二,住房、劳保、保温补贴、生日金、电话费、报纸费都有。其中的劳保,即今天所说的医保,更令人羡慕,工作满8年,不仅工人可100%报销,一名家属也可享受50%的报销。纸厂还有小学、幼儿园、医疗室。能入纸厂,捧上铁饭碗,人人羡慕。即便是泥饭碗,都令人艳羡。陈金壮的母亲解放前进入纸厂当临时工,在村人眼里,也好“威水”。

3

江门造船厂:

12级台风都吹不垮

南岸文化寻踪-- 老厂长讲述江门旧工业“威水史”

吴家华于1983年任职江门造船厂副厂长,对船厂的光荣历史如数家珍。

吴家华是江门造船厂的退休干部,1965年从华南工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江门造船厂,1983年当上副厂长。据吴家华回忆,江门造船厂1954年建厂,当时是广东省航运厅的下属企业,后来1989年归属江门。上世纪90年代,地方的国有企业逐步转制,1999年江门造船厂转制。

“我是1965年来的。那时的工人700多人。以前都是做木船。1966年开始做东江的50吨的煤船,因为经济发展,需要从河源那边运煤到广州。一年做了100多艘煤船。”吴家华告诉记者,当时国家对这个厂总共投资是900多万元,给最多的一年是300万元,厂房面积也从10万多平方米扩大到十七八万平方米。“最发达的是上世纪70年代。给越南做50吨煤船,50吨柴油船,500吨沿海驳船,1973年基本形成了现在的厂房,后来还帮海军建了一批弹药运输船。我们做的运输船最南到过海南岛的鱼林港,最北到长江出海口,还有岳飞的故乡河南安阳。”

“上世纪70到80年代,都是国家计划经济,最兴旺的还是70年代。80年代改革开放了,主要是做出口船。1966年到1999年,大概做了700多艘船。正因此,当时广东省交通厅还把江门船厂作为全省的创汇基地。”吴老说。

细数当时船厂生产的船只,吴老还津津乐道。比如说拖轮,一马力的拖力达18.5公斤,当时在国内是位于前列的。香港人不信,一试之后,船被拖得团团转,服了。江门船厂获得奖励一万元。这个产品还获得了国家经委金龙奖。改革开放后,这是第一个。

吴老说,还有就是做散装水泥船,获得广东省新产品开发二等奖。后来上海设计院还来拿过图纸。

吴老记得,1986年一条船出口到柬埔寨,准备做湄公河里的一条客船。到南海时遇到12级台风,拖船公司就弃船了。结果我们的船就随着风浪吹到越南,但是船只还是好的,在东南亚一时名声大噪。

吴老是1999年6月份退休的,9月份江门船厂卖给了私营企业。转制以后,基本上是做拖轮为主,往新加坡那边销售。

“无工不富。想要富,就要搞制造业。”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门工业的繁荣,吴老有感而发。

4

江门水泥厂:

死抓质量,铸就“江山牌”

南岸文化寻踪-- 老厂长讲述江门旧工业“威水史”

黄文雄,64岁,1986年至2008年任厂长。回忆起当年响当当的“江山牌”水泥,他仍倍感自豪。

“我啥都不信,就信江山牌。”江门水泥厂生产的“江山牌”水泥曾经显赫一时,人们对该厂的水泥非常信赖。我们联系到了江门水泥厂头尾两任厂长,88岁的黄欣和64岁的黄文雄,他们见证了江门水泥厂的辉煌。

黄欣,88岁,银发,面容光洁,显年轻。新会崖西人。1977年至1983年任厂长。1976年,黄欣在广东省(江门)第七建筑工程公司(简称“省七”)任建筑技术人员,连长职务。他正在下川岛建设营房时,接到电报,要求他接受新任务,同事马上猜测他是被召回“搞水泥”。因为那时“省七”有个车间生产水泥。事实证明了同事的猜测。水泥厂起初叫城建水泥厂,生产水泥供城建系统用。城建系统自筹32万元建厂,刚够建厂房。到投产时,没钱买材料,到江门工商银行贷款5万元买材料。过了几个月,工商银行催还款。黄欣坦言,那时水泥厂到了“没米下锅”的境地。江门建行的行长跟黄欣是崖门老乡,得知水泥厂的困境,同意贷款给水泥厂。得到贷款的水泥厂便开始“一路赚钱,不用蚀本。”投产后,城建水泥厂改名为江门水泥厂,归江门计委管,生产调度全归计委。

黄文雄,64岁,面容方正,身材魁梧。1986年至2008年任厂长,是末任厂长。黄文雄回忆起当年响当当的“江山牌”水泥,仍觉自豪。当年的江山牌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当时,江门出名的是轻工和机械业,水泥并不被重视。但江门水泥厂是纳税大户,从100万元,到490万元,再到1000万元,产量从3000吨,到3万吨,再到13万吨,黄文雄一路见证。

江山牌最有名的是道路水泥,属全国首创。江门水泥厂研制产品有个新思路:人无我有。带着创新的思路,邀请国家建筑材料研究院担任技术顾问,研制出道路水泥和膨胀水泥。过去的水泥,可以承重4吨的马车、100吨的东风汽车,到江山牌道路水泥问世,可承重1000多吨的货柜车!江门市区建设路和蓬江桥南的道路,用的就是江山牌水泥,抗压耐磨,从上世纪90年代建好至今,仍然牢不可破。

上世纪90年代,全民办建材,一镇一水泥厂。面对这形势,江门水泥厂“奖金也不敢发”。1992年,厂里储备2000多万元,可发奖金,但厂里决定“留钱扩大再生产”,再借些钱,上第二条生产线。

说起水泥厂的历程,黄文雄如数家珍。从建厂的108人,到后来的近1000人,具中专学历的即有148人。从108好汉始,造就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企业辉煌。

黄文雄说,江门水泥厂没有响亮的企业口号,但“死抓质量”,铸造了过硬的“江山牌”。有个中山灯饰厂的老板,贪便宜买了某乡镇的水泥,灌注的柱子过了一周仍然摇摇晃晃,最后推倒了,买了江山牌水泥重建,果然建出高质量的柱子。那老板到处宣传“我啥都不信,就信江山牌”。

黄文雄说,成事在人。那时全厂很团结,没杂念,就是一根筋做好本分工作。黄文雄本身就是一个范例,他1975年进厂,当“推车仔”工人。他进厂之前当了7年下乡知青,在农村干惯了苦活,手掌“茧都没脱过”。所以,“推车仔”在他看来并不苦,干得很卖力。凭着实干,他1983年当上车间主任,1984年任当党委副书记。1986年起,他当了22年厂长。

相关阅读

  • 10个工作日内 完成审批和抵押后放款-放款

  • 百色金融新闻网理财保险
  • 放款,对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出了多项要求,其中明确要求开发商不得限制、阻挠、拒绝购房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按照行政职能分工,市住建管理局负责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及经纪机构实
关键词不能为空

经济新闻_金融新闻_财经要闻_理财投资_理财保险_百色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