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一
1949年1月27日,腊月二十九,急匆匆买好点心和水果后,卢超奔去码头见到了早应出发的侄子。人比他想象中多许多,看着侄子一顿狼吞虎咽,卢超环顾四周,心底有些不安。
但他不能开口。
他知道侄子费了多大劲才弄到船票。袁世凯之孙、国民党山西省主席、国立音乐学院院长,这艘开往台湾的船上没有穷人。资料、钢材、珠宝,整艘船被塞得满满当当,连银元都装有两百多箱。
这艘船叫太平轮。
事后在法庭上,卢超回忆起那一天,“只见船上甲板已与码头齐平,以前我上船时须由梯子上船,而此次竟举足即可踏上”。
船翻了,近千条生命逝去,生还者仅36人。
中联(太平轮母公司)不得不面对愤怒的罹难者家属,一层层追责下来,从船长到老板,每一个人都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家属们抡起凳子把办公室砸了个稀巴烂,只对上总经理周曹裔苦哈哈的一张脸。
把中联卖了都赔不起。
接受现实后,中联带着罹难者家属找上了事先承保太平轮的华泰和鸿福,只是黄寅初(华泰和鸿富的创始人)反应太快,从广播里听到消息后,他几乎在瞬间就做出了决定:
打电话给妻子收拾细软,公司账面上的20万美元尽数取出,黄太太当即买下29号去香港的机票。被蒙在鼓里的员工们还计划着新年后的见面礼,黄寅初一家人已经在香港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一分钱没出,华泰直接宣布破产。
时值国民党节节败退,政府机关纷纷南撤,即便遇难的太平轮上满是权贵,上海保险公会也只能敷衍了事。幸运的家属拿到了4、5美元,更多人两手空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保险在上流社会也算奢侈消费——该有用,却没用。
黄寅初留给保险业最后的遗产是那句口头禅。
“搏一搏”。
二
“冰山!”
这个消息在人群中投下了一个炸弹,美食和红酒被混在一起甩进海里,人们惊慌失措,船长努力整顿秩序,高喊:“让妇女和儿童先离开!”
没有人想象过这个场景。
英国白星航运公司野心勃勃,花了足足7500万英镑才打造出这艘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世界顶尖的技术,世界顶尖的船长,世界顶尖的装潢,还没下水前,这艘船就赢得了“永不沉没”的标签。
让人遗憾的是,这艘船的第一次航行,也是它的最后一次。
撞向冰山的它裂成两截沉入海底,1500人因此死亡。悲剧击碎了人们的预期,破碎的大船与海,诗意又残酷的两个意向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创作者的激情。
后来,世界电影史迎来了《泰坦尼克号》。
它确实永不沉没。
但在当时,消化完悲剧性的消息后,最大的问题是:这可是一艘价值7500万英镑的船,承保方安联要怎样才能赔得起7500万英镑?
今天的安联威名远扬,稳坐欧洲保险公司的头把交椅。但那时的安联成立不过20余年,即便实力不差,想要进行赔偿也必将伤筋动骨。
能不能赔?
安联掌门人做出了决定,公司毅然通过出售和抵押资产、发动股东拿出自有资产等方式筹措保险金,以履行保险合同。
“出事必须赔。”
凑出7000万马克的安联一战成名。
而这件事,发生在太平轮意外三十年前。
完全不同的两种结局。
其实不难理解。
英国是现代保险业发源地,海上贸易经验丰富的人们,更能理解保险的本质以及遵守承诺的重要性。
而中国晚了太多。
即便是到今天,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