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理财保险
9月23日清晨4时,香港西九龙站内大堂,尝鲜广深港高铁“头啖汤”的大湾区居民,早已聚在“动感号”列车前拍照留念,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
这一刻,距离去年《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仅过去一年多时间,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优质生活圈正在加速从梦想照进现实。
数日后,在这趟列车的终点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志英在《关于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情况通报》中指出,广州市政府将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头号工程,探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
这家银行应该是什么“模样”?它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哪些新“动能”?粤港澳三地金融资源应如何“协同作战”服务大湾区建设?
在香港商汤科技工作的尚海龙,每周要跑深圳2-3次,他说“全公司员工每月往返深港两地超过1000人次”;在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黄源浩,从美国回到深圳创办了专注3D传感器的奥比中光:近几年来,香港的科研和金融力量,搭配珠三角的广阔市场,孕育了一批科创企业。
广深港高铁穿梭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串联起湾区内多个核心城市;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吸引着来自全球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参与其中。今年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广东如何利用好香港的国际金融优势,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推动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
早晨,廖宜建从香港出发到深圳出席论坛,随后回到香港的办公室参加会议;下午,他又在深圳拜访客户,晚上回到香港的家中。四次过关、两趟往返,这是汇丰(中国)行长兼行政总裁廖宜建忙碌的一天。
伴随着广深港高铁正式通车,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更加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广东和香港、上海等金融中心紧密地连接起来,粤港澳大湾区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更是令金融人才跨境办公成为常态。
放眼纽约、硅谷、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产业基础,丰富的资本要素沉淀,使它们成为金融人才心之所向的沃土。而在金融科技助推传统金融行业转型的今天,金融高端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升级,乃至于在不同区域之间,如何更好地吸引金融人才成为了难以规避的话题。
那粤港澳大湾区又该如何构筑金融人才的黄金台?
乘着广深港高铁从香港西九龙出发,最快8小时就可以到上海。
不同于广东的台风天,9月的上海,秋高气爽。位于外滩12号的浦发银行大楼,在外滩建筑群中颇为醒目。这座已有93年历史的古希腊风格建筑,曾是英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办公地。如今这里不仅是游人漫步外滩时的必经之地,更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浦发银行背后,是不为人知、颇具神秘色彩的地方国资金控平台。早在2000年成立的上海国际集团,是地方金控的先行者。时至今日,作为整合地方资源组建而成的地方金控平台已成“百舸争流”之势。广东如何做大做强省属金控平台,更好地服务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全牌照经营仍是唯一出路吗?
一个地区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往往反映该地区的经济活力和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如果有一份全国A股上市公司地图,那广东无疑是这份地图上最醒目的区域。广东拥有全国上市公司最多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83家,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近16%。
不过,放大这份地图,就不难发现,广东上市公司数量虽居全国第一,但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均衡;龙头上市公司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突出;企业并购重组、转型升级的引导和服务机制仍待完善——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绝佳历史机遇,广东应该如何完善资本市场,推动优势产业再上台阶?
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深调研团队再次出发!
在今年8月-9月期间,南方日报报道团队深入国内金融中心北京、上海、香港、杭州、成都等地调研,借鉴学习兄弟省市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寻找广东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从今天起,我们将以五篇全媒体系列报道呈现我们的调研成果,为打造广东现代金融体系“四梁八柱”建言献策。
【记者】郭家轩
【策划统筹】谢美琴 罗彦军 王莹 郭家轩 陈颖
【调研团队】郭家轩 唐柳雯 唐子湉 张俊 彭琳
【摄影】彭琳 郭家轩
【实习生】郭静怡 聂远格 蒋希铭
【校对】吴荆子
【作者】 郭家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深调研